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性味 > 正文 > 正文

照片持节云中从晋国到一代天骄m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7 19:48:06

CHHID:春空千鹤

古代的时候,这里叫云中或者平城。即使当名声退却了,也有着“大同社会”的美好想象。这里的城墙被孝文帝眺望过,苏轼借着它发出了“何日遣冯唐”的感慨。穿过这里,便是茫茫大漠。在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靠着阴山山脉,往北去的几千里,霍去病在这里勒石燕然成了千百年来武将的最高荣耀,“上帝之鞭”在这里扬帆起航扫荡整个欧洲。驼铃是向西去的,在这里牛羊成群。草原也足以支撑起一个伟大帝国的梦想,纵使一场大梦只做了短短97年。这次我们从大唐的龙兴之地去,往前翻翻少数民族开始融入中原的历史,往后看看游牧民族璀璨的文明。

▼身上的装备6D2\、S35、东蔡.8大疆手机云台3+iPhone8plus、Mate30Pro▼行程安排DAY1:飞太原、关闭了的永祚寺DAY2:山西省博物院、文庙、崇善寺、汾河公园DAY3:晋祠公园、夜游古城DAY4: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古城墙DAY5:东风吹来满眼春DAY6:内蒙古博物院▼几条攻略1:云冈石窟(其实几大石窟都是)去晚了讲解就没有了(要等半个小时左右讲解才会回来),早点去...;2:大同市里我先开始留了两天,后来发现市里的华严寺、九龙壁、古城墙我逛了一个下午就逛完了;3:内蒙古博物院卖的特产还挺好吃的;(这算个啥子攻略!就是来凑字数的!)

DAY1:思归若汾水

▼太原的地标之一——永祚寺。太原有种烟的包装上就印着这两座塔。▼好的我成功遇上维修了...

DAY2:思归若汾水

▼山西省博物院的大厅。根据应县木塔的造型进行设计,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且唯一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山西省博物院主要涉及两个展馆,一个是二层的晋国文物,另一个是三层的山西民俗。主要还是以晋国的文物为主。

▼晋侯鸟尊。整个鸟尊的造型是一只伫立回眸的凤鸟,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

▼背部有个盖子,盖钮为小鸟形。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喝的时候用勺子把酒舀出来。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凤鸟的纹饰在商周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先开始是和兽面纹一样成一种纹饰。但是到了周代,这种纹饰逐渐变成独立的、昂扬的造型出现。这是因为传说中周文王路过岐山下的时候,有凤凰在岐山鸣叫,于是周人认为凤鸟是西周兴盛的标志。

▼凤尾的地方将大象和凤尾两种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很稳定的三足支撑,也把鸟和象两种西周时期最流行的肖形装饰完美组合

▼鸟盖人足盉。作用和现在的调酒壶很相似,喝酒前把酒和水倒进去混合在一起,喝的时候倒出来。最顶上是圆雕的振翅鸟形盖,以熊形链条与器体相接,前有昂首曲颈的龙首形流(也是在这里起到酒壶口的作用),后为兽首形鋬,最下方是两个祼体的半蹲人形足,身前倾,背负器身,表现出两人负重时的姿态。

▼这两个小人都是高鼻梁、深眉目。当时晋国周边有许多的“戎”国,所以判断其原型是战争中抓回国的战俘,后来被当做奴隶使用。

▼和上面的很多文物一样,这件身上也有一只昂扬的凤鸟。下方有四个小人负重举起。虽然小人的面部氧化严重,但是头发上和现在的莫西干头颇为相似,所以研究人员认为这也是晋国收到草原部落影响的一种体现。

▼最下方有铜铃,如果移动就会产生清脆的响声。

▼晋国比较特色的墓葬方式。用一层石头、一层煤炭堆叠而成。煤炭起到防潮的作用,石头起到防盗的作用。

▼假道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

▼荀侯匜。这是目前为止出土为数不多的荀国文物。历史上,荀国也是被周王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晋武公时,荀国被灭。所以他就作为战利品随葬在晋墓当中。它的作用就是一个洗手的水龙头功能,水在里面倒出来配合下边的一个盘子就是贵族在饭前和祭祀前洗手的用具。

▼兽形觥。语文中的觥筹交错中的“觥”就是指它。

▼背后是一个把手,拎起来的时候拇指就会自然搭在上面的尾巴上。按下尾巴上翘起来的一部分通过杠杆原理就可以使前面的嘴部打开,倒出酒。

▼猪尊。整个晋国的青铜器都以写实为主,特别体现在动物造型上。

▼凤鸟纹提梁卣。这件文物身上小到最顶上的把手,下到整个“卣”本身都十分的精致。也体现出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繁荣,而且从整体来看,也是一个大的兽面纹。

▼晋侯温鼎。用于加热食物使用,最底下的三足连铸有圆形托盘,盘底有三个“十”字形镂孔。这个托盘是用于放置木炭,如果木炭烧完了产生的灰会从三个“十”字形镂孔里掉下去。

▼络绳纹。青铜器上几何纹饰的一种,但是身上的纹路像是少数民族用绳子编织起来的结,所以也是当时晋国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公元前年,平王东迁象征着周王室开始走向衰落,于此同时各个诸侯国开始强大起来,随之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青铜工厂。

▼这是一套青铜器完整的制作流程,从最开始的制作样模、依据样模刻制部分块模、由块模制出块范、由块模组成外范片配置范芯、将外范铜制注铸、注入铜液、打碎陶范取出铸件最后制成一件完整的青铜器。汉语中的“模范”一词也是由此而来。

▼铜牺立人擎盘。下面的动物从造型来看就是个“四不像”,它的面部像马来貘的样子,身体像猪,蹄子是牛的蹄子。所以在起名的时候以“牺”(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称呼。牺背上站立的小人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背后是一种类似于少数民族的大辫子。最顶上的盘子是组合起来的,可以拆开来。

▼藏传佛教的佛像都有统一的标准(造像度量经),所以还是能很快认出来。

▼藏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密宗的法器。

▼二者一起看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贵族墓葬中模仿木质建筑的砖石墓葬。上面是主人夫妇的样子,左右两侧是日常起居的门窗。也是古人“视死如视生”观念的体现,觉得人在身后还会有灵魂,于是仿制生前的生活修建陵墓。

▼元代戏曲高度发达,这件文物原件在山西南部临汾洪洞县广胜寺墙壁上,是现在现存保存下来,唯一的一幅元代的戏曲壁画,元杂剧壁画。展现的是当时演出结束之后,演员和工作人员出来谢幕的那一瞬间,那前台这五个人的扮相,都着宋代的衣服,后台那五个人呢,穿的是元代的日常服饰,

▼北方已经开始一层又一层的秋意了

▼借着这张图建议大家文庙和崇善寺暂时不用去了,崇善寺在修缮,文庙....

▼古代传说中棂星是天上的文星,文庙面前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孔子可与天上实施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

▼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因为形似“戟”,所以又被称作戟门。为了表示对圣庙的礼敬,只有在遇到重大活动的时候才会开启中门。

▼文庙还有的东西就是两边堆放的各类石刻,有些还是上周的...

▼山西大学堂的旧址,现在是太原师范中学。

▼沐阳门,正当我以为是个古建筑的时候上网一看原来是南屯村从以前搭建门楼到现如今改造的建筑型门楼......

▼太原现在沿着汾河建造了数十公里长的汾河公园,这段是山西省大剧院边上的一段。据说是整个汾河公园最宽阔的一段。

DAY3:始于一戎定

▼晋祠——世界上最早的皇家园林。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这才是晋祠的真正入口

▼这座戏台为水镜台,为明清所建,东面悬挂“三晋名泉”横匾,“三晋”指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山西的代称,“名泉”是指晋水泉源。前台悬挂着“水镜台”,寓意着忠奸是非尽人皆知,谁也逃不出老百姓睁大的眼睛这面清水明镜。

▼四角各立有一尊高约2米的铁铸武士的便是金人台,因铁属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故称“金人台”。古人用铁铸造武士,目的是为了镇水,防止水患。四尊铁人中,铸造最好的是西南角这一尊北宋金人,经历了多年的雨雪风霜,至今完好无锈。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也是太原王氏的起源地之一,源自姬姓,分为太原郡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王氏两支。最早可追溯至东汉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慧龙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太原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唐朝时为七姓十家之一。

▼古代的时候这里就是一路出关了

▼依据大同古城墙建造的大同古城

▼以前大同很多棚户区,后来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并且依据遗址修建了大同古城。

DAY4:仙台临日迥

先在这里插句话:云冈石窟里也有一些窟是不能拍照的。因为我有讲解,全程都是跟着讲解的安排他说能拍我就拍不能拍就不拍。

▼大同古城墙遗址,现在的大同古城那些城墙就是依据这样的土堆进行建设,然后外面再裹上新建的砖石。

▼公元年,北魏灭北凉时,他随着大批移民来到平城,与其他高僧一起弘扬佛法,翻译经书,对当时平城地区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太子拓跋晃得礼遇。在公元年太武灭法时,昙曜誓欲守死,在太子亲加劝喻下,才密持法服器物逃往中山。在文成帝恢复佛教的第二年(公元年),他奉诏匆匆返回平城,在路上巧遇文成帝出巡。皇帝的御马上前衔住了昙曜的僧衣。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是马识善人,于是皇帝礼遇昙曜高僧,让他继任了“沙门统”。昙曜建议文成帝在武周山凿石开山,为皇家开窟造像,就是我们现在所惊叹的“昙曜五窟”。

▼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投胎的,而且“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六个达到觉悟彼岸的方法。

▼这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另一边还有一个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迎、多宝佛,上层雕释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据佛教经典讲,弥勒菩萨将继释迎佛后成佛,广说佛法,教化众生。据说当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充满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农民起义常常打着弥勒降生的旗号来组织和号召群众。释迎、多宝佛并列,佛经有这样的传说,当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的舍利塔,现于空中。释迎听到塔中的声音,告诉听经的大众说,这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为多宝。当释迦佛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时,宝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座给释迦佛。于是,释迦人塔,与多宝同结跏趺坐,宣讲经义。

▼这边是洞窟有泉水渗出,下层的佛像有被全身渗透留下的痕迹。

▼后来人们为了保护石窟把泉水引出

▼这个是第三窟。开凿于北魏时期,它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洞窟,第二个是云冈石窟最神秘的洞窟。这个洞窟也是佛教常见的题材——西方三圣,中间为阿弥陀佛,右边为观世音菩萨,左边为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乃是净土宗专修对象。这组塑像的整体非常圆润,尤其是五官、手臂、衣服上。没有一个地方有尖锐棱角,并不符合北魏时期的佛像特色。所以认为这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

▼这是第十八窟,也称作“立三佛洞”。中间的这尊立佛高达15.9米,佛像整体壮硕,五官立体。这种身材壮硕,脸型饱满但是五官尖锐的佛像就是北魏早期佛像的特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胡貌梵相”。这也是因为佛教此时影响中国不久,所以一切还是以传入时候的样貌为主。等到了北魏的中后期,佛像就开始穿上了士大夫的汉服。

▼佛身上的袈裟雕刻出了很多小的佛像,我们称之为“千佛袈裟”。这是体现出大乘佛教中认为佛不仅一位,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佛陀。出现在佛衣和背光上的佛像都是佛陀的法身。这种密密麻麻的千佛像也云冈石窟中经常出现。也体现出大乘佛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观念。

▼第十九窟的过去佛、未来佛没有和现在佛并没有在一个洞窟里。现在左手边的横梁因为有个软岩层,时间一久就断裂了。

▼第二十窟,也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中间的佛像就是很典型的“胡貌梵相”,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表现的一览无余。佛像的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又称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据说释迎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露天大佛是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象征,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键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孝文帝迁都后,云冈石窟的开凿就逐渐停止。

▼云冈石窟特有的“双佛并坐”,“二佛并坐”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联。据《魏书》上记载,文成帝于公元年去世后,孝文帝登基,皇太后冯氏临朝听政,此后多年处于皇太后“大权独揽”局面。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形势下,皇族亲贵称冯氏与孝文帝为“二圣”。云冈石窟的“双窟”就是这种政权形式的典型象征。二佛并坐龛中的“二佛”也是“二圣”的映现,具有独特的政治寓意。

▼北魏历代君主的画像,比较出名的就是太武帝拓跋焘,在他任期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灭佛运动。文明皇太后则是执掌天下十四年,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以及最后将国都迁往洛阳的孝文帝。

▼大同的凉菜。

▼这家是问滴滴师傅收到的推荐,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东方削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xw/5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