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万历皇帝经过了这么多事情,看清了文官的两面性,已经是一个“老油条”了,他不反驳,不屈服,只是这样冷处理,倒也扛了一段时间。不过众口铄金,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万历还是没能撑住,立了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下好了,皇帝彻底死心,不仅是废长立幼的心已死,连工作的心也一并化为灰烬。就这样,大明王朝在这样的“无人驾驶”状态下驶过了二十年。御宇48年后,万历驾崩。不过人虽然不在了,事情还未了结,文官内部早已没有了反对万历废长立幼时的同心协力,而是分裂成了诸多派别,经过了万历一朝,文官内部的裂痕已无法弥合。
万历不是一个好皇帝,他的所作所为都不利于他对于文官们的统治,无法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管理下属,无非就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下功夫,可万历呢?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反其道而行之。在他执政后期,由于怠于政事,因此对于官员的物质奖励也就搁下了,又由于万历向来对于各种礼仪毫无兴趣,精神奖励也就不复存在,那既然没有激励,哪个官员会有动力继续效忠呢?因此,东林党人的重振道德的运动,也是强弩之末,泥牛入海,无法力挽狂澜于即倒。
至此,这个王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像一辆车已经失去了动力,只是凭借惯性在向前挪动。这个恶果的种子,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种下了。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万历十五年》,进入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陆放翁有言“垂名千古易,无愧寸心难”,其实无论是“垂名千古”还是“无愧寸心”都不容易,然而“海青天”海瑞都做到了。海瑞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从一个举人升至二品大员,在浑浊的明帝国官场中高标独树,始终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成为一朵耀眼的奇葩。
说其模范,海瑞可谓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初入仕途,出任南平县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和县学校长),就得了两个绰号“海阎王”和“海笔架”。“海阎王”的由来,是他严谨治学、整顿学风,生员们给他起的。延平知府视察南平县学时,所有生员等一起迎接跪拜,只有海瑞一人不跪,坚持按照礼制执行。延平知府大为不悦,留下一句“到底哪来的如此大的笔架山”,“海笔架”绰号由此得来。海大人升任淳安知县后,依然保持刚硬的处事风格。总督胡宗宪的公子途径淳安作威作福,被其拘捕痛打。钦差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懋卿未到淳安,被其致书指斥羞辱一番而去。最能体现海瑞敢于直言进谏胆略的是,年11月,备棺上疏“硬怼”嘉靖皇帝这件大事。有道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海大人相比魏征、包拯毫不逊色,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由此海大人入狱十个月。大难不死,自此海瑞名闻四海。
他在任南直隶巡抚期间,打击高利贷者,干预土地所有权问题,对有恩于他的前首辅徐玠也秉公执法,毫不留情。黄仁宇认为,没有明确货币制度和商业法律的支持,他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8个月之后被参劾而罢职。
而言其古怪,在于他偏执的性格,在琐碎苛细的事情上吹毛求疵,他的所作所为在文官集团中可谓别树一帜,也使他的人际关系濒临冰点。开国以来,明朝的官吏工资就很低,一般只是维持个温饱。熊兆政小说《张居正》里,官员俸禄无钱发放,张居正的“胡椒苏木折官俸”事件,导致户部主事童立本无钱养家上吊而死。明帝国后期官府为维持运作,都会设定“常例”赋税,而海瑞上任就予以免除。大多文官做官,想的是发财致富,而海瑞却是坚决的执行祖制,绝不违背规定收取财物,以致个人生活俭朴清贫。比如,他在官衙后面亲自种菜补贴家用;一次给母亲祝寿,大摆筵席,竟然买了两斤肉,一时传为笑谈;五岁的女儿吃仆人给的东西,被他大加训斥以致害怕饿死了;在任巡抚期间,提倡公文使用廉价纸张,不得浪费留有空白。
海瑞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名副其实的模范官僚。他将孔孟之道奉为金科玉律,却又有着特立独行的处事态度与办案方法。在这种浑浊不堪的环境中,文官们却视他为异类,更不会效仿他。明帝国和文官集团的本意,只是把他当作道德的装饰品而已。
“他不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而只凭个人的判断去裁决为数众多、头绪纷繁的争执。”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帝国现实,没有可靠的后台,没有强大的组织,孤军奋战,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海瑞的生平经历,映射出个人力量的渺小,当时社会的痼疾深重,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协调与冲突。他以自己道德的优长,终究无法补救组织和技术的短处。
年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于任所与世长辞。他的死讯让文官们如释重负,南京百姓为他罢市而悼。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万历十五年》,进入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时势造英雄。戚继光能成为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在十六世纪中叶的大明王朝是一个特殊的例外。明朝开国之后,帝国统治渐趋稳定,军士久不习战。加上明朝军事制度积蔽甚多,主要是以文御武的政策,征兵制度和军队物资给养存在问题,使得明帝国武备松弛,军事力量似强实弱。在明朝后期,蒙古侵扰北部边境,治内少数民族造反和倭寇入侵的数重压力下,明帝国疲于应对。尤其是倭寇及海盗在东南沿海猖狂数十年,严重威胁帝国统治。这时,必须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物出现,此人便是戚继光。当然,除了戚继光之外,还有胡宗宪,俞大猷,谭纶等人,也是一时豪杰。
戚继光成功打败倭寇,建立不世之功。一是在于自己组建军队。戚继光不用卫所之兵,而是自己从江浙一带招募农民兵,制定了铁的纪律,创编了“鸳鸯阵”的作战方法,最终锻造出一支威震天下的戚家军。二是戚继光本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三是他没有触动整个帝国体制,脚踏实地的作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四是他得到福建巡抚谭纶的赏识。
更重要的是他得到首辅张居正的赏识。戚继光平定倭寇之后,由福建总兵出任蓟州总兵,总理蓟州军务,任职达15年之久。他积极进行武备改革,加强训练军队,修筑长城,大力巩固边防,保持了北部边境的安定,功勋卓著为后世称颂。
可明朝纵有戚继光的名将,也未能实现军事上的革新和崛起。军事制度仍然维持原状不变,在西方开始流行火器这些现代军事装备时,明军仍以冷兵器为主。这些不是戚继光一个所能改变的。他本人已将他在当时所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了。他不断地和落后的制度妥协,不断地和文官们妥协,只为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及实现抱效国家的理想。
“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则自然应当联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决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但戚继光已经做到武官的最高级别,积极推行军备改革,并长期拥兵自重,这就打破了文官集团力求维持的平衡。又加上长期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更成为刺激文官们心头的一根长刺。
随着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也被革职。他斥退之后,竟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生前,他的妻子遗弃了他,晚景凄凉,生活上无家可归,他生活上是孤独的。在整个历史背景下来看,他殚精竭虑一心为国,苦苦与腐朽的帝国体制抗争,强军救国的伟大抱负只能以蒙羞收场,他精神上是孤独的。
这位统帅十万大军的一代名将,于年的年终岁尾离开了人间。像一道流星闪耀过后,消失在大明王朝黑暗的夜幕之中。
此时,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出征英国,八旗军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戚继光的光芒终究也无法拯救大明帝国的衰落!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万历十五年》,进入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年~年),福建泉州人。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被称为中华民族25位思想大家之一。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任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不久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首先了解一下他的思想主张。其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天理的学说。李贽深受阳明心学的熏陶,在三纲五常禁锢思想的时代,这一理论无疑是石破天惊。他自己也深知会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将自己的书命名为《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可见当时思想钳制的程度。其二,反对孔孟学说的权威与教条,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强调了人的个性。可能受家庭的影响,因为李贽出身一个泉州商贾之家,祖先与混血者、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泉州曾经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不可避免受到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能盲目的崇拜。而强调人的个性这一说法也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子。其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主张“真心”,反对盛行的摹古文风。在这里可以看出他性格的耿直,也揭示他悲剧下场的必然性。
黄仁宇将其定义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一方面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的眼光是超前的,但他在坚持这些进步思想的同时,又摆脱不了“忠君”的思想。他并非要推翻封建统治,而是要维护它,他希望的是一个明君。这也正是自他相矛盾所在。
李贽的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悠游于儒释道之中,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李贽这个思想斗士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就其悲剧的原因来看,在主观方面:一是自身遭遇悲惨,郁郁不得志,尝尽人生苦难,仕途却不得志,最终遁入空门。二是过于激进,重视独立。李贽好强喜辩,不肯在言辞上输给别人,做官的时候也经常与上司对抗。这种独立不羁的性格使其树敌增多,自然也会影响他的仕途。其次于与朝廷公开叫板,著书刊刻广泛流传,看出他思想上的激进和偏颇。一个和政府公开叫板的人,其下场自然不会有下场。
从其客观方面来说,明朝封建专统治在加强,传统的政治早己凝固。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统治者绝对不会让一个破坏自己统治秩序的人继续存在。一方面明清思想控制加强,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盛行,文字狱也达到空前的恐怖。同时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也使外来先进思想无法传入。众所周知,同一时期,欧洲早已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而中国民众思想麻木愚昧。李贽就如同行走于荒漠大漠之中,振臂一呼,无人理睬,这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驱们无法避免的孤独。
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深信天道好还,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有待于下一代创业之君弃文就质。他预见了这个时代的结局。追求自由和个性,让他在朱明帝国的天空下难以立足,不能自由呼吸。遁入空门落发为僧,是他悲惨身世所致,也是逃避现实牵绊的选择。“祸逐名起”,无怪乎招致杀身之祸。
纵观李贽一生,挫折与坎坷始终相随,但也有不能使人忘怀的闪光之处。这就是一代先驱留给我们的印象:孤独,落寞,悲哀,但是伟大!明末学者冯元仲写给李贽的吊祭诗,正是对李贽与其思想影响的真实写照。
手辟鸿濛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
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
髡顶逃禅又杂儒,放言横议不粗疏。
世皆欲杀身殂狱,天下何人容卓吾。
——冯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诗》
于老师如是说:
半个月的时间,我们读完了这本《万历十五年》。沉浸于品读之中,仿佛在与一名历史老人交谈。黄仁宇先生凭借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用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睛,将明朝万历朝那个历史节点的走向洞若观火。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那深邃的力量,令人不得不拜服黄仁宇先生的文字。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覆巢之下无完卵”。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