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禁忌 > 正文 > 正文

听苏牧老师讲美国往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9:01:44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纽约会客室》苏牧:解读中国电影

苏牧老师说《美国往事》是电影的一座标杆。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厉害在哪里,乃至让一个四小时下来懵懵懂懂的我看完后也觉得自己霎时尘满面鬓如霜?除了全人类都能听出好的莫里康内的音乐之外,这部影片还包含了太多的文化母题,比如成长、爱情、救赎、死亡,恰似每个人过往的人生终将经历的一样。

1

年,《美国往事》在美国上映,随后成为一场灾难:由于制片方把导演4个小时的片子剪辑成了分钟,影片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恶评,票房惨败加上一个奥斯卡提名都没有拿到。它的导演瑟吉欧·莱昂内——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中诞生的最伟大的导演之一,“意大利西部片”浪潮的缔造者——曾经为了这部电影推掉了《教父》导演一职的邀约,花了自己人生中的13年在这部影片上,最后却落得这样的结局。莱昂内从此再也没有碰过电影,年4月30日,他在故乡意大利郁郁而终。

苏牧老师说,电影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情节,往上一层是人物和故事,最高一层是生命的体验。美国公映版失去了最高一层,只剩下了故事,也就失去了灵魂。

直到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问世,世界才知道我们到底亏欠了这位意大利老人什么,但是一切都已经无法弥补。好莱坞曾经制造过很多次暴殄天物的灾难,《美国往事》或许还不是最冤枉的,但却是最让人心痛的。

《美国往事》对于情节的叙事程式合理运用信手拈来,于固定套路中迸发出侧溢之美。穿插于过去与现实的多时空交错叙事,在看似凌乱的影像表征中,自由而舒缓地娓娓道来,张弛有度,唯美细腻。

2

我喜欢电影,因为电影里面有光。我喜欢阳光下灰尘呈现的各种形状,而有些形状是只有在电影里面有的。《美国往事》中,在磨坊里,空气中漂浮的面粉在光下面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再加上个跳芭蕾舞的少女,简直惊为天人。

而苏牧老师说,没有看过《美国往事》的胶片版,不要自诩看过这部电影。电影的艺术表达是一个技术的过程,只有胶片版的电影才能表达出作者的原意,数字版体现不出微妙的画面内容。经典电影几乎都是胶片拍摄的,可以说胶片技术,奠定了电影百年美学的基础。

这让我想起耗费了四十四万英尺的胶片的《刺客聂隐娘》,电影里面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通透无比。画面很亮,很白,颜色都好像被洗掉一层一样。在画面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褪色”感,那种天空,那种水面,那种华丽的视觉风格,都让我震惊不已。

昆汀说我们看到的电影,一直都只是我们脑内制造的幻觉,这个是令我們自己舒服的感受。所以,胶片的感觉就是一种人体自然而然产生的幻觉,是保留这种让人舒服自在的幻觉体验。

3

这部影片展现了二十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群纽约黑帮少年们的起起落落和残酷青春,从世俗道德标准来看,这电影里面一个好人都没有,但不管是故事还是影片,都美得不可方物。老莱昂内愣是从这个一个好人都没有的故事中拍出了最美的青春和人性,然后在影片中把它们一一碾碎。

可以说,整个故事的冲突,都是建立在面条对爱情与友情的珍视之上,拥有并维系它们,便是他的人物目标。而这些东西又是他注定要失去的,全片展示的就是失去的过程。

让人动容的是面条包下饭店为黛博拉准备了一场烛光晚餐,他向她倾吐心声:“当我对世事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我就愿意忍受一切。”可是他最后还是只能绝望地接受被再次拒绝的命运,并用暴力行为演绎了《恶之花》。

有的时候,我们对彼此的伤害不是为了利益,或者有意去伤害,而是源于我们的绝望:因为绝望,所以不顾对方也不顾彼此地伤害。所以爱的越深,绝望就越深,伤害就越深。

4

苏牧老师还介绍了三部影响电影学院学生的电影:《美国往事》、《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和《罗拉快跑》。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提出了人类历史中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命题——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也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罗拉快跑》讲的是罗拉为拯救男友而奔跑,深层隐喻着阿喀琉斯永远跑不过宿命的希腊神话主旨。

伟大的电影都是寓言。《美国往事》中细腻的感伤与创痛、萦回的怀旧情调、悲怆呜咽的排箫,如同一个优雅、隽永的框架,镶嵌起一个关于美国的神话。用莱昂内自己的话说:“这部片子不是出于现实,也不是出于历史,而是出于想像,是一部寓言。我强迫自己为成人编造寓言。”

苏牧老师用一个正三角图形表示了他所理解的电影形态。位于最下面占据最大份额的是商业片,也是当下的主流电影。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是中层的艺术片,金字塔的顶端则是探索片。他还举例蔡明亮的短片《行者》和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前者表现了艺术的“慢”,是“千万人吾往矣”的一意孤行,后者则展示了天地初开混沌鸿蒙,呈现出末世纪崩解的人性寓言。

5

曾有人做了一个关于最好的文学开场白的排名,前两名分别是《情人》与《百年孤独》。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把经历了岁月的不可逆的结果前置,用冷静口吻道出,营造出沧海桑田感。《美国往事》便是如此,把最坏的结果在开头缓缓演绎,而三十五年的长度,也只是一个反打镜头和一句yesterday。当看了前40分钟后,我们知道故事是一个物是人非向下的基调,于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每一处美好和遗憾都容易被观众叹惋,加剧了戏剧冲突带来的情感体验。

逃难的面条在那宣传画板的橱窗上伫立一下,下一刻玻璃上映出的面庞就是老迈的面条了,这一下子35年过去了。所有的一切,都从这个惊人的镜头中开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在叙事片中交代时间跨越的利落手法,也从未想象过在一部叙事片中,会将时间的广度和时间的梦幻呈现的如此“南柯一梦。”

年青的人真不觉得岁月这东西的存在,乌发红唇,双眼如闪亮钻石,人生永远可以在下一秒重新开始。然而——你年青吗?不要紧,会老的。

6

时至今日,《美国往事》早已经成为很多影迷心目中的电影圣经,和所有导演心中的电影艺术最高峰。

以前看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电影里太多的内容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化得了。此番重看这部近四个小时的电影,没有觉得半点枯燥沉闷,加上苏牧老师的分析讲解,像是一场穿越时间穿越次元的重逢。

便如苏牧老师给我在书上写下的那句话:有电影的生命,一日长于百年。好电影的生命是长久的,动心的瞬间也是永恒的。

感谢苏牧老师在冬日里带来三个小时的讲课,晚上回去时快步走在雾霭沉沉的街上,对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一无足惧,好像是《圣经》里圣克里斯朵夫渡人过河时,那份忍辱负重的心和期待鲜花的勇气和信心。

苏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主讲“电影剧作基础”“电影编导基础”“影片分析”等课程。任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荣誉》、《新世纪新电影》、《太阳少年》等。

—END—

长河影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jj/5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