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价格 > 正文 > 正文

医院里的ldquo终审法官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12 19:25:27
医院订阅哦!   他们是医生,却从不直接与病人打交道。他们不会出现在手术室,却对主刀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一双能与细胞对话的“火眼金睛”,为复杂的疾病作出“最后的判决”。他们就是病理科医生,被业内誉为“终审法官”,也被称作“医生的医生”。   近日,小编走进医院病理科,揭开这群“医学法官”的神秘面纱。40道工序,30分钟内的判断走进医院门诊大楼5楼,就到了布局合理,环境静谧整洁幽雅的病理科独立工作单元,科室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病理科主任杨金花带小编来到一个操作间,一个台子上放满了白色的塑料袋,中央是一个大水池,水池中放着类似案板、菜刀之类的东西,这是做啥用的?   “这些标本袋里装的都是从手术台上取下来的人体组织。”杨主任介绍说,这些组织浸泡在10%的甲醛溶液中,包括甲状腺、前列腺、卵巢、肝脏、胆囊等各式各样的器官切除物,医生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标本“入档”,做初步的处理,称为“取材”。   小编看到,“取材”需要至少2名医生的配合,其中一位医生全身“武装”,从标本袋中取出不同的组织,测量其大小,眼观其颜色,用刀横切后,感知其软硬程度,一边感知和测量,念出来后,另外一名医生记录、拍照,2人配合默契。   组织取材不是简单的“切一切、量一量、拍一拍”就行了,这可是个技术活,“取材时,医生要识得解剖部位、识得术式、识得组织、认得病变、取得到位。手术中取出的肿瘤,有些非常大,这就需要医生找出最具典型的部位制成标本”,杨主任说。除此之外,医生们还要忍受各种脏器、组织散发出的腥味和固定液的气味对感官的刺激和对身体的伤害,尤其是有些胃肠标本,常常还可以发现粪便、腐败组织、异味体液等在里面。   组织取材完毕后,就可以上机脱水了,这一步是由自动化的机器完成,包括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的过程,需要一整夜的时间。这些步骤完成之后,组织块中的组织细胞结构就由石蜡支撑起来。然后由病理技术人员把由石蜡固定的组织切成2至3微米的厚度,并贴附在玻璃片上,进行染色,最后才制作成人们通常所说的病理切片。↑包埋→切片   小编大概数了数,一张“携带”疾病密码的病理切片,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染色等10多道步骤近40道工序。这其中,除了脱水和染色等少数工序是靠自动化的机器完成外,其余都是手工操作。所以常规病理检查诊断报告发放需要3到5个工作日。制作冰冻快速切片   当然,不是每张切片都需要经过如此繁多的工序,有时候,需要病理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诊断,例如冰冻快速切片诊断。主刀医师取下病变组织后在手术台上等着病理科的诊断报告,是良性的,则手术范围较小,不需要大范围切除;若是恶性,主刀医师将扩大手术切除区域,甚至切除整个脏器或截肢。“这个流程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病人是开着胸腔或腹腔在等待结果。”杨主任解释道,因此冰冻快速切片对病理医师要求极高,不仅要求病理医师基本功扎实,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牢固,还要经验丰富,思维敏捷,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快而准’是对快速病理诊断的要求,没有很高的病理诊断水平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除了提供肿瘤诊断金标准,还能提供疾病预防依据费这么大劲,制作出一个小小的病理切片,用来干啥呢?这要从我们病理科的作用谈起。   病理的任务就是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病理学经历了最初的解剖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病理,发展到现在的分子病理学,诊断手段不断增加,已经到了基因水平的诊断。通过诸多冷门武器,却能解决很多疑难问题,尤其是肿瘤病理的诊断,更被称为诊断“金标准”。   杨主任告诉小编,不要以为病理就是做做切片、看看显微镜,其实,除了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测,已经成为病理科确诊疾病的“新宠”。   “肿瘤病理诊断的一般原则是肿瘤组织学形态典型,成分单一,诊断相对简单,较少使用辅助手段;如果肿瘤组织学形态不典型,成分复杂,诊断相对困难,使用的辅助手段就多;如果肿瘤组织学形态不符合发生部位的肿瘤组织学形态学和分类,诊断有可能就更复杂。这就需要多种诊断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很多人看来,病理科的诊断是“终审判决”,是很多肿瘤患者明确恶性还是良性的一纸“判决书”,是临床医生明确个性化诊疗的指导方向,是病情发展到最后的终极诊断。殊不知,随着现代病理学的深入发展,做病理检查同样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癌细胞的产生,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杨主任告诉小编,疾病的发生原因,尤其肿瘤的病因寻找一直是医学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目标。很欣慰的告诉大家,目前有一种疾病的病因已被证实,它就是宫颈癌,引起宫颈癌的原因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简称HPV.,一生中每个健康人都有可能感染HPV,,很多是一过性感染,HPV又分高危型、低危型,如果持续感染“高危HPV”,则会引起宫颈癌。所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阻断宫颈癌的发生的。怎样发现呢?目前这个重任落在了我们病理人的肩上。利用简单的宫颈脱落细胞,通过细胞病理和分子病理的方法筛查,查找HPV,及时干预、治疗,就能远离宫颈癌的困扰。此方法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作为规范筛查方法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呼吁广大女性朋友行动起来关爱自己,幸福家庭,防病于未然。“苏木和伊红的恋爱”梦想是成就的瞬间经过一次偶然与必然我们也跻身其间选择了瓶瓶罐罐在方块构筑的城市中流淌在华美之上的时尚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在优美的双目镜下和着你专注的身影定格成孤独而绝美的相片为何如此专注而执着是什么又如此深深吸引着你满眼的世界啊也抵挡不住你镜下的时光流转美丽的春日灿烂的夏日诗意的秋日含蓄的冬日都亲吻着四季的斑斓都传唱着色彩的绚烂苏木和伊红的恋爱在你的注视下变得同样璀璨或深或浅或凝或散如一个遥远的梦时浮时落时隐时现相互缠绕相互怀念舞出了一张张美丽的切片

  这首名为《苏红之恋》的诗是病理科一名医师对病理科工作的感悟。小编在走访中感受到,病理科的大夫除了取材、制作切片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在一张不足50平方厘米的桌子上,对着一台显微镜观察切片,这样“费时”又“费眼”的工作,他们是怎样“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又是怎样产生了“苏木与伊红的恋爱”这样“浪漫”的情怀?

  其实,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病理是一门很难克服主观性的学科,同样的切片,看的人不同,结论可能也不一样。然而病理所要追求的正确性又具有唯一性,诊断错了,治疗也就跟着失去正确的方向。

  “病理科的一个诊断出现失误,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杨主任说,“所以,病理科的工作内容就是每天都在走钢丝,走良恶性的钢丝”。

  由于主要依靠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以及组织结构等形态学变化来诊断疾病,而诊断是整个外检流程中最难的一步,要求诊断医生掌握组织学、基础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解剖学等多门学科,并了解各种疾病的临床处理方式。所以,培养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至少需要3-5年。5年,如果花费在其他行业上,可能别人都能做上高管了,而对于病理科医生而言,他们才刚刚起步。

  通过了解,小编大概计算了一下:在病理科,每个病理医生每天需要看张左右的病理切片,一年要看张,5年下来累计需要35万多张病理切片。那么,一名合格的病理医师,是以35万的病理切片为基准的。

  “那是不是看的病理切片多,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病理科大夫了呢?”当小编把疑问说出来的时候,杨主任笑着回答,“在微观世界里,看病理切片是病理科大夫的基本功,但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出色的病理大夫,则需要病理大夫全方位的知识,要知道要了解临床症状、了解影像表现、了解辅助检查,了解医学新动向,更重要的是了解疾病、还要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样的肿瘤不同部位预后不同、不同年龄预后不同、不同大小预后不同,所以说病理科大夫是个某种意义上的全科大夫,肩负着辅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传输新的信息、新的病理理念的作用。想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需要病理人不懈的学习努力。”

  看来,要想当好一名病理科大夫,只是“阅片无数”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人们对各类疑难疾病特别是肿瘤疾病地深入了解,各类疾病的诊断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所以病理科的医生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与最前沿、最权威的诊断接轨,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关于这点,从医生桌子上那一本本有如“辞海”的病理学书籍中可见一斑。

  每天看病历切片观察细胞形态,还要每天看大量的书籍充实自己,在小编看来,这犹如“高三”生活般枯燥、乏味的日子,病理科的医生们却有着另一番的体会。

↑或独自踏雪寻梅(粘液性腺癌)→踏过开满菊花的原野(乙肝病毒)   “我们的工作看似无聊,其实是‘别有洞天’”,杨主任带着小编来到显微镜前,通过显微镜,小编看到,切片上的细胞组织像孔雀尾巴上的羽麟一样呈现在眼前。“苏木素和伊红都是永久染色剂,通过它们的着色,在显微镜下,组织中的细胞就呈现出了颜色。你看,这些细胞有的像盛开的一朵朵梅花,有的像一片片绚烂的焰火,有的像只憨态可掬的小狗……”听了杨主任的描述,原来微观下的世界,也可以如此“绚丽多彩”。   经过一天的采访,小编对我们这些“医学法官”们有了深刻地了解,在这里,病理科的大夫每天“马不停蹄”地为各种患者查找病因,下“终极诊断”,但他们是真正的幕后工作者,他们长时间地处在甲醛、二甲苯超标的取样室里,还要接触石蜡和各种酸碱。仔细取样、盯着显微镜、对着电脑写报告,眼睛看的都不是正常光线下的物体,还要抱着厚厚的书本不断学习。在每一份诊断报告背后,是病理科医生“数年磨一剑”的坚守与那份“重于泰山”似的责任,小编刚与杨主任挥手告别,就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您好,病理科,加急冰冻,嗯,好的”,值班医生告诉杨主任:“主任,急诊冰冻,10分钟到”,“好,大家做好准备”,杨主任带领病理科工作人员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外宣部/金雨姗)如何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jg/773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