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性味 > 正文 > 正文

微生物介绍幽门螺杆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7 17:20:45

幽门螺杆菌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简称。最初当该菌被分离培养出来时,称之为未鉴定的弯曲样杆菌(unidentifiedcurvedbacillus)。该菌为一种呈S形,U形或弧形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由于该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及DNA的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与弯曲杆菌相似,一度称之为弯曲菌样微生物(Campylobacterlikeorganism,CLO),并曾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pyloridis)。但由于其外文命名中的pyloridis一词在语法上不正确,年正式定名为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pylori,CP),并归入弯曲菌属。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

一、发现历程

年由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二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分离培养出来。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首先最早认识到胃内有细菌存在的学者是意大利学者Bizzozero。年,Bizzozero首次通过对6只狗的胃腺和壁细胞处的显微镜观察,证实哺乳动物胃内存在种螺旋体样微生物定居。有趣的是,Bizzozero当时也发现这种螺旋形微生物的存在与胃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之间存在联系(现已证实至少一半以上的幽门螺杆菌株可以产生空泡毒素(VacA),导致上皮细胞空泡形成,7版《内科学》教材亦提到分泌空泡毒素的Hp可引起细胞损害)。年,Salomon也证实在狗和猴子的胃、小肠溃疡部位亦存在螺旋体样微生物。Lucet观察到患有出血性胃肠炎的狗胃内有类似的微生物。Salomon,Kasai和Kobayashi还证实这种螺形样微生物可由猫或狗传播给鼠。年Krienitz和Luger通过人体解剖首次报道人胃内有螺旋体微生物定居。年Luck和Seth发现人胃上皮细胞内存在相当高的尿素酶活性,从而间接证明人胃内存在细菌定居。年,Doenges通过对例尸体解剖并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发现大约43%的尸解胃中存在螺旋体样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虽然多数多位于腺腔,但在壁细胞内亦可发现。但是由于尸体组织的自溶现象,要评价这种螺形细菌在胃病理学上的意义是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Freedberg和Barron对胃35例尸解胃标本重新切片,行苏木素-伊红和银染色,发现37.1%的标本可检测出螺旋样微生物。从年直到年以前,没有进一步的关于胃螺形菌的报道见诸文献。尽管年Lieber和Lefevre发现,通过抗生素治疗,可逆转许多尿毒症病人的低胃酸状态,从而提示了胃内尿素酶活性来源于细菌。

然而,尽管动物实验肯定了胃尿素酶活性来源于细菌,但在年以前,这种尿素酶活性与胃内螺形细菌之间的联系却一直未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也包括我国的老一辈医学家,例如通过口服痢特灵及青霉素等药物治疗胃炎,就间接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认识的胃炎不单纯是胃酸的缘故,还与胃内细菌感染相关,只是缺乏进一步研究。年,有学者描述了胃溃疡病人的胃上皮细胞的腔面存在螺形菌。这种细菌被观察到至少有一根鞭毛,位于粘液深层。与不存在这种细菌的正常胃比较,有细菌胃的上皮细胞粘液量是减少的;电镜发现这种细菌可被多形核中性白细胞所吞噬;还注意到有肠化生的部位没有这种细菌存在等。

但是因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胃内是高酸环境,因而是一个无菌器官,任何细菌都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所以这项研究未得到重视,甚至遭到怀疑、否定。并且还认为,那些组织学检查所发现的胃粘膜上存在细菌的报道是由于检查时标本被污染的缘故。8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佩斯(Perth)医院病理科工作的Warren教授不断发现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多数胃内镜活检标本上存在弯曲菌样的细菌。虽然这些弯曲样细菌常难被苏木素-伊红染色,但是易于被银染色法染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Marshall一起设计施行了一个前瞻性的研究来试图从胃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该细菌。由于当时认为这种细菌非常接近于弯曲菌属,所以用非选择性的标准的弯曲菌培养基对这一不知名的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所用的培养条件也是根据弯曲菌确定的,如微需氧和培养时间48小时等。遗憾的是连续34个胃活检标本的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培养皿被扔掉。到接种培养第35个标本时,一个偶然性的机遇来临了。接种第35个胃活检标本时,正是年4月西方的复活节。由于是节日假期,Marshall没有在48医院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在5天的复活节假期后,Marshall一上班就惊喜地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许多弯曲菌样的菌落。以后的工作表明该细菌生长非常缓慢,其最佳培养时间是3~5天。前面34个标本未能培养出该细菌是因为培养皿仅孵育了48小时而被过早丢弃的缘故。该细菌就是现在被广泛研究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形杆菌——幽门螺杆菌。

二、生物学特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弧形或S形杆菌,过去称为幽门弯曲杆菌,由于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改称为幽门螺杆菌。在普通伊红和苏木精染色切片中看不清楚,在Warthin-starry银染下,胃粘膜细胞的胞浆呈橙黄色,胞核呈紫色,Hp极易识别。Hp有1~2个微小弯曲,宽约0.5μm,长约2μm。电镜下,菌体光滑,有4~6根带鞘的单极或双极鞭毛。由于具有鞭毛和螺旋体型,使其钻透粘液层而靠近粘膜。Hp分布在胃粘膜上皮的细胞间沟里,附着在微绒毛上及游动在深层的碱性粘液中。胃窦部最多见,其次是胃体部,也可见于食管和肠的胃腺化生上皮中,而未见其它组织生长。

三、症状

胃痛随着病情的严重,幽门螺杆菌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起胃溃疡,而胃痛是溃疡病最典型的症状,疼痛的部位多在上腹部。

泛酸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酸过多,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会出现泛酸和烧心。在餐后常会出现嗳气、恶心、腹涨等肠胃不适。

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不仅会在胃部,还能在牙菌斑中生存,它会产生氨气等臭味的气体,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xw/9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