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朝廷大员曾秉正被朱元璋处以宫刑。
曾秉正触怒朱元璋,是因为他为了凑够从南京到南昌的路费,卖了自己四岁的女儿。
从南京到南昌不过公里左右的距离,一路上能花多少钱?一个三品大员居然要靠卖女儿才能凑够路费。
油画中的明朝官员
这是发生在洪武年间的真实事件。曾秉正的遭遇被如实的记录在了《明史》中。
《明史》中除了记录他的遭遇外,也告诉了我们明朝官员为何这么穷?
明朝官员的待遇"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可以说明朝时期官员的待遇之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大明王朝,到底给官员们发多少钱?让三品大员到卖女儿凑路费的地步。
01百年不涨工资的大明朝明朝官员的工资标准,严格的讲在明朝的时间里,共变动过一次。
而这唯一的一次,对部分官员来说还是降工资。剩余的年代可能会对工资发放形式进行调整,对工资总额没有进行过变动。
明朝官员工资的确立,是在朱元璋建国初期。这时建立了爵位制和官员等级制。
官员的等级从一品到九品,每个品级又分别置"正"、"从"两个等级,一共十八个品级,官员的工资也分为十八个等级。
工资制度制定之初,明朝官员的工资是发"年薪",发放分为"米"和"钞"两种形式。
其中"钞"并不是银两,而是朱元璋发行的一种纸质货币,名叫"宝钞"。
"宝钞"设立之初,一贯钞等于文铜钱,等于1两银子。
大明宝钞
调整前的工资:一品到四品:从四品石米,品级增加一阶,米增加石,钞贯;
五品/从五品:石/石,钞贯;六品/从六品:石/石,钞90贯;
七品/从七品:石/90石,钞60贯;八品/从八品:75石/70石,钞45贯;
九品/从九品:65石/60石,钞30贯;
这个工资水平看上去不低。按照当时的货币换算关系,九品官员一年大概30两银子。米的重量,按照明朝的一石大约94公斤的标准,大概也有6吨左右。
这个工资水平执行了20多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调整了一次工资,调整后部分官员工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这次工资调整直至明朝灭亡,明朝的官员再也没有涨工资。
此次调整明朝官员的年薪变成了月薪,"米"改为按月发放。
调整后的工资:一品:月薪87石,年薪增加44石;
从一品到正三品:以年薪标准折算月薪,每月减少13石至35石;
从三品:月薪26石,年薪减少石;
正四品:月薪24石,年薪减少石;从四品:月薪21石,年薪减少48石;
正五品:月薪16石,年薪减少28石;从五品:月薪14石,年薪减少2石;
正六品:月薪10石,年薪不变;从六品:月薪8石,年薪减少14石;
正七品到从九品:正七品7.5石,依次减少0.5石,到从九品5石。
正、从七品年薪依次减少10石及6石,正、从八品年薪依次增加3石及2石;九品官员年薪增加1石,从九品不变。
直到明朝终结,这个工资标准都一直执行,整整年未曾发生过变化。
铜钱和宝钞之间的兑换比从:1一度到了3:1
除了工资低,让官员们痛苦的是明朝的"宝钞"贬值太快了。
"宝钞"的兑换比例,从一贯钞等于一两银子,贬值到了一贯钞等于3厘银子,也就是0.两。
最让官员们痛苦的是工资发放的形式,明朝的各种"花式扣工资"让官员们到手的工资少之又少。
到了明朝中期,以月薪5石米,每年30贯钞的从九品官员为例,每月实际发放到手的米大约多公斤,实际发到手的钱只值几百个铜板。
02被来回扣工资的明朝官员为何从九品的工资,从每月公斤左右的米,每年约30两银子的标准,成了到手后每月公斤左右的米和几百个铜板?难道明朝时期的工资也扣"五险一金"?
其实这和朝廷"花式扣工资"有很大关系。
花式扣工资第一步,"米"折算成"宝钞"发放。朱元璋时期,有时候发米,有时候发钱。
按照一石米折算铜钱一千或者宝钞一贯的标准。到了后期,基本成了固定的标准,官员俸禄中的部分"米"被折算成"宝钞"发放。
比如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年间,五品以上只发20%的米,剩下的折算成宝钞;六品及以下米30%,钞70%.发实物和发货币,理论上是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朝廷的发放标准。
比如宋仁宗时期,一石米折算成25贯宝钞发放,后期降低到了一石米折算成10贯宝钞发放。
明英宗朱祁镇
到了明朝中后期,宝钞大幅贬值,它和铜钱的兑换比例变成了:1贯宝钞换大约3文钱。
相当于官员们的一石米,朝廷给10贯宝钞,其实只給了30多文铜钱。
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价格低了数十倍。换句话说,被折算成宝钞发放的那部分工资几乎相当于没有一样。
比如从九品的官员,俸禄是每月5石米。实际发放30%的米1.5石,重量还不到公斤。剩余的3.5石米折算成宝钞35贯,大约能换个左右的铜钱。
一个九品的官员,要养家糊口。而他每月只能赚不到斤米和个左右的铜板。
这也难怪明朝时期官员为了过日子卖儿卖女。明朝官员卖子女的案例除了文章开头的三品大员曾秉正,还有明孝宗时期的五品千户吴能。
其中千户吴能卖女儿还造成了明朝时期的大案——满仓儿案。这些都是被记录在正史中的真实事件。
花式扣工资第二步,发放库存积压品。除了部分米换算成宝钞发放,明朝官员发工资还有另一大特色。
那就是库房积压什么物资,明朝的官员就发什么。这种用其他实物代替工资的政策,只有北京和南京两地的官员能"享受"。
北京和南京的官员,上半年会将部分工资折算成宝钞,下半年折算成苏木、胡椒发放。
正统年间也将工资折算成布匹发放。折算布匹时,朝廷规定一匹布折算二十石米,而一匹布的实际价值大约文铜钱。
这样官员们的一石米,朝廷只用15个左右的铜钱就打发了。
苏木是一种中药材
从这个工资发放形式来看,明朝的官员应该很会做生意。他们下了班还得去市场把手头的胡椒、布匹等换成生活必需品。
03后记有明一朝,朝廷官员们的工资水平都不是很高。明朝官员的工资标准,从洪武二十五年制定一直到明朝终结,多年的时间都没有改变过。
官员们的工资不仅数百年没涨,还被变着花样的"扣"。
被折算成货币或其他实物发放的工资,几乎就是原工资的三十分之一。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明朝的纸币"宝钞"大幅贬值,最高时期贬值达到了多倍。相当于官员们到手的钱购买力下降了多倍。
朝廷"扣工资"加上货币的大幅贬值,让明朝官员们的生活很不富裕,有些人到了生无所养,死无所葬的地步。
官员们为了生活甚至卖儿卖女,有些官员死后连安葬都成了问题,比如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死后连安葬的费用都是同僚、朋友凑的钱。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处仅作分享交流使用,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IPR∣唐邦权世界
为全世界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
商标
专利
版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xw/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