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洁图:乌德勒呼
伴着和煦的阳光,成群的牛羊在远处的草甸上吃着青草,一排标准化的基础设施中,棚圈、车库等等畜牧业生产场地一应俱全……在巴彦图嘎苏木巴彦德力格尔嘎查那顺宝音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新牧区景象。
年,那顺宝音夫妻二人从锡林浩特市回到牧区,两毡蒙古包、一处彩钢房和一个破旧的棚圈,这些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
那顺宝音是个头脑灵活、有远见的新时代牧民,同时他也深深的爱着这片草原。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那顺宝音从不闲着,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连房子的修建和装修,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凡事都和妻子亲力亲为。这几年,他积极响应“减羊增牛”号召,主动更换畜种,坚持少养精养,从原有的多只羊,已经减少到了目前的多只,其余就是存栏的40头基础母牛。现在,他计划以小额低息贷款再买20头西门塔尔牛,另外再盖一个棚圈,实行“半舍饲圈养”的方式,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两年前,他搬进了牧民定居项目统一盖的50平米新居,妻子、儿子、女儿和他,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在窗明几净的房屋里自得其乐地享受着生活。那顺宝音开心的告诉我们:“新房是年的项目房,我们自筹了3万,连装修一共花了7万。三室一厅还带厨房、卫生间,装修什么的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细数着生活的巨变,那顺宝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心里,这是他们的“别墅”。“现在的生活和城里相比,我们觉得一点都不差。在这里,我们享受着蓝天白云,新鲜的空气,草原便是我们的根。”
经过三年多的苦干实干,只有亩草场的那顺宝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有效利用率,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他家的年纯收入已经达到了20万元。“现在赶上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给了我们牧民许多惠民政策,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日子越来越好。”言语间,那顺宝音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付出就有收获。面临家庭困难,只要不等不靠,通过辛勤劳作,就能摆脱困境。”那顺宝音一家就像他说的这样,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努力,一步一步勤勤恳恳劳作,终于踏进了致富的门槛。
那顺宝音一家的经历也成为牧民群众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幸福生活折射出的是巴彦图嘎苏木牧民群众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牧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古老的阿巴嘎部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变。
编辑:于立平张雯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