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屿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这座岛非同寻常的历史了,尽管他们不断在菜地中翻掘出硬币和火枪子弹。他们也不知道,他们不过两英里长、半英里宽的家园曾被用来交换另一座命运迥异的岛屿——在地球遥远的另一端的曼哈顿岛,这曾被认为是一次很公平的交易。”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就这样描述了岚屿这座不知名小岛与纽约曼哈顿之间的隐秘联系,而在这段联系背后,是一段属于香料的历史。
17世纪初,太平洋上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岚屿产出的肉豆蔻成为欧洲各国在香料竞赛中争夺的焦点,这引发了一场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纳撒尼尔·考托普领导的一小群英国香料商人之间激烈而血腥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以荷兰与英国达成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交易告终。英国将岚屿控制权让给荷兰,作为回报,英国得到了曼哈顿。
谁赚了,谁赔了?放在不同的历史维度下,结论很难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肉豆蔻乃至各种香料,在漫长历史中都是以铁血争夺的对象。小小香料可不仅仅关乎烹饪,它与战争、贸易线路、地理大发现、宗教和医学的发展都息息相关。
?中国香料进出口历史悠久
中国的香料史极其悠久,根据考古资料,最晚在距今多年前,先民已用燃烧的香木祭祀神灵,称为“燎祭”。
在先秦古籍《诗经》《楚辞》《尔雅》和诸子著作中都有使用芳香植物的记载,其中以《楚辞》为最多。这可能是因为楚地偏南方,植物种类更丰富。肉桂、大茴香和姜黄的食用和药用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公元前年,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因为地理位置,当地香料非常丰富,还可以从南洋输入香料。公元前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原先仅流行于南越的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丁香、排香和茉莉等香料开始传入内地。
汉代时就有西域香树的传说,“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这段描述的具体所指,至今没有定论,但可看出时人对西域香料的向往。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商人开始将各种珍贵香料运到长安,比如原产于安息、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安息香。
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胡椒,“胡”指来自域外,“椒”是对辛辣花椒属植物的通称。它迅速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和烹调技术的主角之一,也是重要的中药。汉代宫殿里 的“椒房”,就是将花椒捣碎和泥后加入花草植物制成宫殿内墙壁的保温层,一般由皇后居住。它属于功能性房屋,可以保暖除湿,散发香气。
三国时期,吴国占据南方州郡,垄断岭南香料贸易,还曾从扶南(今柬埔寨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带回许多香料。其中包括丁香、沉香、广霍香等。
魏晋之后,随着佛教盛行,香料需求量大增。《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罗马)的香料有11种,分别是微木、苏合香、狄提、迷迷(迭)、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熏草、木香。
不过因为交通不便,当时从西域引入的香料仍然有限,只能供给豪富之家。曹操戒奢崇俭时,就曾“禁家内不得香薰”,“韩寿偷香”的故事,也说明了当时香料的稀缺。
唐朝中后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香料得以从海路进入中国。广州就是引入阿拉伯半岛香料的最主要港口,也是当时世界上 的香料市场。
宋朝海上香料贸易更为发达,《宋史》记载的异域香料文字达多处,约30余种。广州香料贸易仍占进出口贸易首位,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贸易的“香舶”。其次是泉州,每年进口香料10万公斤以上。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每次都会带回“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充舶而归”。《瀛涯胜览》《星槎胜览》等书中记载,郑和带回来的香料有占城(今越南东南部)的伽蓝香(沉香的一种),爪哇的苏木、白檀香、肉豆蔻、荜拨,溜山(今马尔代夫)的降真香,暹罗(今泰国)的罗褐速香、沉香、白豆蔻、大风子、血竭,满剌加(今马六甲)的黄速香、乌木、打麻儿香,忽鲁谟厮(今伊朗东南部)的龙涎香,苏门答刺的胡椒,天方(今阿拉伯半岛)的蔷薇露、俺八儿香,锡兰山的乳香,苏禄的降香,渤泥的片脑(龙脑香)。
此外,各国的进贡香料也为数巨大,因为明廷的回赐礼物远大于进贡价值,财政还一度不堪重负。为了消化这些香料贡品,明朝还出现过以香料充作官俸的情况。
?西方人著迷于香料
而在地中海沿岸,最早食用香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叙利亚曾出土一些泥板,上面记载着在啤酒中加入孜然芹和胡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香菜)的事实。在公元前3-4世纪希腊的喜剧中,也记载了孜然芹、芝麻、胡荽、牛至、番红花等香料的使用。不过限于世界沟通的不便,古希腊文献中极少提及东方香料。一位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诗人安提法奈斯曾写道:“假如一个人把他买的一些胡椒带回家,他们就会提议将此人作为间谍加以拷问”,可见东方香料的稀有和昂贵。
亚历山大时代的东征使希腊文化圈前所未有地接近印度并建立联系,为欧洲获得印度香料提供了便捷。系统有规模的香料贸易则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开始展开,舰队经红海驶向东方,满载胡椒等香料回归,再通过亚历山大港转运地中海各地。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阿拉伯世界与印度之间已有香料贸易,当时的交易品种有小豆蔻、生姜、姜黄、胡椒、芝麻和孜然芹果等。阿拉伯商人在获得这些香料后,会将之转卖至埃及和整个地中海地区,进而由地中海地区进入整个欧洲。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时代,香料一直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商品,用于饮食、美容、医药乃至各种宗教仪式。罗马帝国的版图急速扩张时,香料也被带到欧洲各地,并与当地香料融合。
考古学家曾在日耳曼的古罗马军营遗址挖掘出窖藏的丁香和黑胡椒,公元前1世纪驻扎在不列颠的罗马士兵同样喜欢在饮食中加入印度香料,如今仍有不列颠罗马士兵购买香料的记账木板留存。这些帝国偏远地区的士兵都可以享受到东方香料,也说明了当时罗马帝国的香料之充足。
据记载,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每年有约艘巨大商船定期前往印度。罗马商人提供玻璃制品、艺术品、锡、黄金和珊瑚,换来东方各种奇珍异物,其中包括胡椒、桂树叶、丁香、豆蔻和胡椒等香料。
从罗马时代流传至今的《烹调书》,就有大量和香料有关的菜谱。这个公元1世纪诞生的罗马时代菜谱孤本,至今仍在出版。当时的罗马烹饪已经有了国际化风味趋势,大量采用各种香料。《烹调书》展示了罗马人对胡椒的狂热,在道菜中,胡椒出现达次。此外,生姜和孜然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普林尼的《自然史》中记载了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进口香料价格。其中 的黑胡椒每磅4罗马便士,白胡椒7便士,生姜6便士,肉桂为5-50便士不等,最贵的桂皮油价格高达-便士,而当时一名罗马士兵的年俸为便士。
不过,香料的稳定供应期在罗马帝国衰落后宣告结束,香料价格也随之上涨。有数据现实,公元1世纪,1公斤黄金可以兑换约公斤香料,但在年,1公斤黄金只能兑换90公斤香料。
公元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西方交流一度中断,胡椒几乎从欧洲人餐桌上消失。此时要想获得胡椒,需要经过层层转运,当胡椒最终抵达欧洲港口时,价格已是原产地的四五十倍。
到了中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更是借助这个短缺情况,因投资香料贸易而巨富,也正是香料的高额利润,最终催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
早在公元8世纪,威尼斯就和拜占庭帝国签订通商条约,规定威尼斯在拜占庭各城市中享有贸易自由。威尼斯人甚至不顾教皇和拜占庭皇帝的反对,开始和伊斯兰教控制下的埃及组成商业联盟。
十字军东征让威尼斯人有了更大野心,希望一劳永逸地垄断地中海及周边世界的香料贸易。因此,以威尼斯人和其后兴旺的热那亚人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阶层,不遗余力地为十字军战争提供财政支持和物资援助,以争取控制东方的贸易港口和商业通道,进一步获取香料暴利。
当时香料的价格有多高?据说一磅藏红花粉与一匹马等值,一磅生姜可以换一头羊,两磅肉豆蔻可以换一头牛,最昂贵的胡椒更是以单个干胡椒来计量,胡椒甚至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据记载,10世纪伦巴第王国的港口帕维亚,政府对每名到来贸易的外国商人征收的税金为胡椒、桂皮、高良姜、生姜各一磅。查理大帝时期,热那亚的圣菲迪斯教堂曾以收取一磅胡椒为租金,年英王对康沃尔郡郡长收取的租金包括一磅胡椒。胡椒作为象征性租金支付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年纽约的一家教堂用粒胡椒来象征偿还自英王威廉三世以来美国所欠的租金。
不过,年,奥斯曼帝国掐断了这条贸易路线,使得欧洲进入香料匮乏期。欧洲人只能选择另觅航线,但却也因此刺激了地理大发现的出现。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胡椒、肉桂、丁香和生姜这些如今再普通不过的香料,当时却预示着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这三位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最初都是香料的搜寻者。
年出发的哥伦布,虽然没有找到目的地印度,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并从西印度群岛带回了众香子,从墨西哥带回了红辣椒,从中美洲带回香草。
香料 从此愈演愈烈,西班牙和葡萄牙都采用多种手段来干涉相互间的香料贸易。教皇不得不颁令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香料贸易区:西班牙可以利用大西洋中可想像到的任何航线向西,而葡萄牙则向东。
之后,英国和荷兰也开始进入香料市场。荷兰人创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直接和印度做香料生意。英国则资助弗朗西斯·德瑞克航行,找到另一条通往中国的航线。为了争夺贸易路线,英国和西班牙爆发战争。西班牙舰队战败,英国则成立东印度公司。
年,为锡兰的肉桂贸易,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开战,并击败葡萄牙人。18世纪末,英国人把荷兰人从印度驱逐出去,伦敦一度成为世界香料贸易的中心。
?西方人的香料战争无比惨烈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获取香料的手段相对平和,欧洲则非常惨烈。从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到新航路的开辟,围绕香料的铁血从未停息。
公元年,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向罗马人索取黄金与胡椒,但遭到拒绝,于是他率兵攻陷罗马,退兵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罗马人上交磅胡椒。
十字军东征也可视为香料争夺战。比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教皇乌尔班二世就宣称:“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
大航海时代后,更多的香料产地被西方世界所知。各国为了争夺控制权,随即大打出手,东南亚也开始了长达年的被殖民统治。
年,葡萄牙成为 登陆香料原产地——摩鹿加群岛(现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省内)的欧洲国家,从此告别了威尼斯这个“中间商”,打破了地中海贸易的垄断壁垒。
相比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先行者,英国与荷兰面对的是必须打破原有的香料权力格局。它们自发成立商人行业组织,如东印度公司,主要成员为拥有国际贸易经验的商人、水手与投机冒险家。
年,荷兰派出首支东方船队,希望征服并控制香料原产地。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批准了东印度贸易商业公司的成立,以谋求垄断贸易权。年,英国商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开始了 次航行。
此后一个世纪,荷兰与英国在大西洋、太平洋海域内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其中就包括了《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中描述的肉豆蔻。
书名:《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作者:[英]贾尔斯·米尔顿
译者:龚树川
出版社: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出版时间:年7月
定价:72元
相传豆蔻起源于传说中的香料群岛,就是如今的印尼马鲁古省的摩鹿加群岛,肉豆蔻只产于由六个小岛所组成的班达群岛中的岚屿。班达群岛几乎全部被荷兰人所占据,偏偏岚屿被捷足先登的英国人掌控。
所谓肉豆蔻,开淡黄色花,果实像拳头一样大小,切开它,可以看到包在一层果肉皮中的肉豆蔻核仁,将这层皮干燥后磨碎,核经过干燥,就可以收获肉豆蔻皮和整颗的肉豆蔻香料。它的生长对气候和土壤十分挑剔,又因为据说可以治疗瘟疫而需求猛增。据说,当时在伦敦卖出一小袋肉豆蔻的收益,足以让普通人安然过一辈子。
当时的岚屿,因为肉豆蔻的缘故,在17世纪的世界地图中占据显著位置,尺寸远远大于实际大小。欧洲人对这座岛屿极其向往,将之视为财富之岛。在他们的认知中,肉豆蔻除了会增进食欲,也可治病,比如认为肉豆蔻葡萄酒可以治疗咳嗽,肉豆蔻混合剂也可清洁脾胃、抑制血痢等。
在此前的中世纪,肉豆蔻贸易一直被威尼斯人所控制,新航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垄断,也让岚屿走入人们视野。年,葡萄牙人最早登上班达群岛,并在岚屿发现了肉豆蔻。
在此前的许多著作中,对于香料史都会以宏观的国家立场进行讲述,但《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大量采用商人、船长和探险家等参与者的原始日志、日记和信件,呈现出由细节组成的动态画卷。
书中写道,荷兰作为参与香料竞赛的后来者,行为更为狠辣,不但迅速驱逐了香料群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势力,并发动岚屿战役和安汶大屠杀。他们敢于洗劫任何船只,还破坏当地土著的禁忌,比如当着锡兰人的面吃牛肉。他们的野蛮和残暴引起了班达群岛土著们的强烈反感,而英国人则相对讲礼数和诚信。当然,这跟此书作者是英国人有相当大的关系。毕竟,荷兰人以贸易立国。
年10月,英国派出“天鹅号”和“防御号”前往岚屿。岚屿港口附近遍布暗礁,登陆极其危险,但船长纳撒尼尔·考托普仍于11月23日带领船员们登上了这座小小的火山岛,且与岛民达成协议,岚屿从此归属英格兰。
因为岚屿极度缺少淡水,到了年秋天,英国人只能喝蓄水池里长了寄生虫和昆虫的水。于是他们向围堵岚屿的荷兰人发起进攻,但最终失利并失去岚屿。
年,荷兰与英国再起冲突。荷兰人指控英国人在自己安汶岛的城堡里安插密探,随即对英国人进行洗劫和屠杀,也就是安汶大屠杀。此事震惊英国,也让反荷情绪高涨。
十几年后,英国人发现岚屿上的肉豆蔻几乎已经被荷兰人砍光。为了报复,英国人决定攻下黄金海岸科索角的荷兰贸易站以及曼哈顿。年8月8日,荷兰交出了曼哈顿的控制权。当然,英国人也不干净,他们离开班达群岛时,拔除了成百上千的肉豆蔻苗,连同几吨重的土壤一起移植到锡兰,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而且,此举也让岚屿乃至班达群岛彻底没落。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因为急于报复,贸易几乎全部停止,赤字超过30万英镑。到了年,公司已难以维持。为了挽救公司,英国批准其变成一家现代的 性股份合作公司。此举影响极为深远,甚至被视为资本主义的雏形。
17世纪中期,荷兰与英国围绕海权爆发战争。年,两国终于达成协议,签订《布雷达条约》。英国将岚屿的所有权交出,归由荷兰管辖,英国则从此保有曼哈顿的贸易所有权。
这场交易以当时眼光来看,英国吃了亏,它放弃了在香料领域的权益。但如果以今日眼光来看,荷兰人显然惨败。岚屿如今已经籍籍无名、罕有人至,而曼哈顿则是世界金融中心。
至于香料,它慢慢变得不再稀缺,甚至极易获得,不再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奇妙之物。但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肉豆蔻和胡椒等小小香料,催生了大航海时代和近现代世界贸易,也开启了现代经济体系。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推荐阅读一个日本反战者的一生:坚守自由主义,从不放弃责任
从小在新闻里听过无数次的地方,有一条世界和平之路
疯人院里岁月静好,只要你没有不满,也不会反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