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对肺腺采用TTF-1、CK7、NapsinA进行联合检验的价值。
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年1月-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将其分为肺鳞癌组(n=50)与肺腺癌组(n=46),均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病理组织中的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细胞角蛋白7(CK7)、天门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表达水平,分析两组患者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单项检验与联合检验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并将肺腺癌组患者按照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TTF-F1、CK7、NapsinA联合检验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肺腺癌组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48%(43/46)、.00%(46/46)、78.26%(36/46),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0.、62.,P<0.05)。联合检验准确率96.88%(93/96)高于三项指标单独检验;联合检验敏感性97.83%(45/46)高于NapsinA检验;联合检验特异性92.00%(46/50)高于TTF-1、CK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联合检验阳性率.00%(26/26),高于未转移组联合检验阳性率50.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P<0.05)。
结论对TTF-1、CK7、NapsinA单项检测均可辅助鉴别肺腺癌,联合检测准确率与特异性高,且在淋巴结转移者中阳性表达率更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
肺腺癌;肺鳞癌;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临床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总患者人数的80%~85%,而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组织学类型为肺腺癌与鳞癌。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对肺癌诊断与治疗技术均有了长足进步,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种类不断增加,这表示对肺癌的治疗已经逐渐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而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中,临床研究表明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存在密切关联,针对不同类型肺癌患者采用针对性更强的靶向药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故临床应加强对肺癌组织学类型的鉴别。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细胞角蛋白7(CK7)、天门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A)均属于临床常用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免疫标记物,为提高肺腺癌鉴别诊断的效果,考虑将其联合应用。基于此,该次研究以该院年1月一年1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为对象,分析了TTF-1、CK7、NapsinA联合检测对诊断肺腺癌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6例。纳入标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近期未采用抗肿瘤治疗;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临床资料缺失者;近期采用其他方案治疗者;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根据WHO肺肿瘤分类标准将该96例肺癌患者分为肺鳞癌组(n=50)与肺腺癌组(n=46)。肺鳞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7~81岁,平均(66.10±4.25)岁。肺腺癌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49~83岁,平均(65.71±4.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获取病理组织均进行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情况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采集标本组织,使用4%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4μm。将切面放在68℃烤箱中进行烤片处理,时间1h。以二甲苯、梯度乙醇脱蜡至水,以3%过氧化氢室温环境下孵育10min,对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灭活,再放到浓度为0.01mmol/L枸橼酸修复液(pH值为6.3)中煮沸,时间20min,完成抗原修复。再分别滴入TTF-1、CK7、NapsinA一抗工作液,在4℃环境下孵育过夜。次日滴入生物素标记的兔抗山羊IgG二抗工作液,在37℃环境下孵育30min,滴入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也,37℃下孵育30min。DAB显色,以自来水流水冲洗,并以苏木素进行复染,脱水透明后进行封片。以PBS替代一抗为阴性对照。对获得样本由2名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师独立阅片后获得结果,如结果统一则记录,如不统一,由第3位高年资医师判定并记录结果。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其中TTF-1阳性染色定位区域为细胞核,CK7定位区域为细胞质和细胞膜,NapsinA定位区域为细胞质。采用高倍视野进行计数,阳性细胞率在10%以上则为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计算方法为每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的百分比。②比较TTF-1、CK7、NapsinA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联合检验阳性判定标准为:至少两项单独检测结果为阳性。联合检验阴性判定标准为:至少两项单独检测结果为阴性。③按照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分析两组患者TTF-1、CK7、NapsinA联合检验阳性率的差异。其中淋巴结转移26例,无淋巴结转移20例。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指标阳性表达率比较
肺腺癌组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肺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3项指标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联合检验准确率高于3项指标单独检验;联合检验敏感性高于NapsinA检验;联合检验特异性高于TTF-1、CK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验敏感性与CK7、TTF-1比较,联合检验特异性与Napsi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有无淋巴结转移与联合检验阳性率的关系
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TTF-1、CK7、Napsin均为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对肺癌发生、进展研究的持续推进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临床研究指出,新型靶向药物如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渐变淋巴瘤激酶抑制剂等用药效果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联。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者,采用吉非替尼治疗的有效率接近%,而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更高,故有必要强化对肺腺癌的鉴别,以便于临床选择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中肺腺癌、肺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一般可利用光镜进行形态特征判定,但低分化肺腺癌与肺鳞癌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形态特征,故鉴别难度较大,部分标本需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进行鉴定。但单种抗体在组织类型的鉴别上可靠性不强,故需要探讨更为理想的组合检验手段。TTF-1、CK7、NapsinA均属于临床常用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免疫标记物。其中TTF-1属于核转录蛋白NKX2基因家族,相对分子质量38kDa,由常染色体14q13单一位点基因编码产生,为肺、甲状腺、间脑的早期发育中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很高,约27%~%,在肺鳞癌中阳性表达率很低。CK7为低分子量Ⅱ型碱性细胞角蛋白,相对分值质量54kDa,在腺上皮、移行上皮中有广泛表达,对肺腺癌的诊断敏感性高,但在肺鳞癌组织中也有30%~60%的阳性表达,故特异性不高。NapsinA为年发现在肺、肾中有显著表达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8kDa,正常情况下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表达,而在肺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高,在肺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则很低。
该次研究中,肺腺癌在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验后,肺腺癌组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48%(43/46)、.00%(46/46)、78.26%(36/46),高于鳞癌组(P0.05),提示该3项指标在肺腺癌、肺鳞癌阳性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鉴别诊断该两种病理类型肺癌的指标。孙逸敏研究中,肺腺癌患者TTF-1、CK7、Napsi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98.3%、95.0%,均高于鳞癌组(P0.05),与该次研究一致,也验证了该3项指标对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在单独检验与联合检验情况的分析上,联合检验准确率96.88%(93/96)高于3项指标单独检验;联合检验敏感性97.83%(45/46高于NapsinA检验;联合检验特异性92.00%(46/50)高于TTF-1、CK7(P0.05),且诊断准确性、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均较高,提示联合检验诊断效能理想。原因在于,由于3项指标灵敏度、特异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联合诊断的价值,该研究选取了以两项指标同时为阳性作为联合检测阳性的判断标准,发挥出了其他指标的辅助鉴别作用。赵焕芬等研究中,通过联合检验发现,TTF-1、CK7、NapsinA均为阳性时诊断肺腺癌的特异度为%,而以至少一项为阳性为标准进行诊断时,可将特异性提高至%,也佐证了该3项指标联合检验的价值。肺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联合检验阳性率.00%(26/26),高于未转移组联合检验阳性率50.00%(10/20)(X2=16.,P0.05),提示TTF-1、CK7、NapsinA均为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王红莉等研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TTF-1、CK7阳性表达率为63.6%、68.2%,高于未转移组(P0.05),与该次研究一致,也佐证了该3项指标联合检验对判定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采用TTF-1、CK7、NapsinA作为指标进行肺腺癌与肺鳞癌的鉴别诊断,通过其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且可将准确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也可辅助进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值得推广。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外医疗》年第40卷第18期
作者:薛娣
作者单位:医院病理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