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入药 > 正文 > 正文

所谓ldquo倭寇rdquo的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7 10:28:10
北京好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80306/6084106.html
说起“抗日”历史,人们一般会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的所谓“倭患”,普遍认为“小日本”从那时起就不老实,总是觊觎我广沃的中华大地。历史不是想象,搞清“是什么”是认识历史的第一步,由此来分析所谓“倭寇”的真实构成,就会颠覆固化观念。而造成“倭患”的原因,恰恰在明王朝自己身上。立朝以来厉行的海禁政策,阻绝了一直以来正常进行的民间海外贸易,民不得已而走私,走私不成而为海盗,一来二去,造成“倭患”汹汹的局面,而“倭寇王”王直,实则是当时颇为活跃的徽商一员。

清代末年《倭寇图卷》中的“倭寇”船只

葡萄牙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欧亚新航路,导致了年(正德十五年)葡萄牙使节与中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当他们的贸易要求遭到拒绝以后,便游弋于中国沿海。

葡萄牙人从年起,就在中国东南沿海闽浙一带进行走私贸易,他们的落脚点——宁波甬江口外的双屿岛就是一个大规模的据点。海商走私集团首领许栋、王直、李光头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从欧洲、非洲、东南亚带来的货物,以及先进的武器(用以对付明朝官军);葡萄牙人则从他们那里收购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棉布、粮食,每年交易额达万葡元,绝大部分用日本银锭支付。

年葡萄牙人在中国澳门获得了一个可靠的基地,年,他们又在日本长崎获得了另一个基地,此后,获利颇丰的澳门—长崎贸易便进入了鼎盛时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来安排远东的贸易活动。

每年五月至六月,葡萄牙大帆船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果阿起航,这种载重~1吨的大帆船,运载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货物,以及原产拉丁美洲经由里斯本运来的白银,在抵达澳门的一年里,把货物与白银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以及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到第二年初夏,乘着季风继续东航,进入日本长崎,把生丝、丝绸、黄金等中国货物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装上日本白银及少量其他货物返回澳门。他们在澳门用日本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黄金及其他货物,到第三年秋天,才乘着季风前往印度果阿。这样,从果阿到澳门,从澳门到长崎,从长崎到澳门,从澳门到果阿,葡萄牙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

明代繁盛的双屿港日本学者大隅晶子《十六十七世纪的中日葡贸易》(《东京国立博物馆纪要》23,)指出,葡萄牙人在日本与中国的中转贸易,一方面把中国的生丝等商品运到日本,另一方面把日本的白银带回,用这些白银购入中国的生丝等商品,如此循环往复。当时日本对于中国生丝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用来制作绢制品)。

日本从战国时代末以来,由于国内统一,社会秩序渐次恢复,生活安定,各地的机织业勃兴,大内氏城下町山口的机织业是有名的,最大的机织业地点莫过于京都的西阵。但生丝的产量不足,每年所需的几十万斤生丝,仰赖葡萄牙人从中国运来,这种生丝贸易使葡萄牙人获得相当于原价五倍的利润。由于明朝严厉打击倭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走私贸易几乎断绝,从澳门前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独占了日本贸易,或者称之为长崎贸易的独占时代。

中国的海上走私贸易商人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卷入了与葡萄牙和日本的贸易。宁波海外的双屿成为当时葡萄牙在东方最为富庶的一个商埠,葡萄牙人以此为基地展开对中国日本的贸易。正如田中健夫所说:着眼于中国贸易利益的葡萄牙人,在广东方面进行走私贸易,并且把走私贸易从广东逐渐向漳州、泉州、宁波方面展开。宁波附近的双屿港和福建漳州的月港,成为走私贸易的中心地。葡萄牙人在中国中部的进出,一度成为中国海商的中介,和南下的日本商人发生接触。

过分敏感的明朝当局,把上述各种商人集团一概看作“倭寇”。嘉靖二十六年()朝廷任命朱纨为浙江巡抚兼任福建军务提督,查禁“倭寇”。朱纨到任后全力以赴地采取措施:取消渡船,严密保甲,搜捕奸民,严禁泛海通番、勾连主藏之徒,并且调动军队把双屿岛基地彻底摧毁。据说,在双屿岛上的天妃宫十余间、寮屋二十余间、大小船只二十七艘被毁。朱纨此举引起浙江、福建仰赖海上走私贸易的势家大姓的极大不满,朝廷中浙闽籍官僚群起而攻之。朱纨不得不辞官而去,不久就含愤自杀。

平心而论,朱纨为官清正廉洁,这样的死法未免可惜,悲剧在于,他根本不明白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远程的海上贸易已是大势所趋,继续奉行海禁政策是不合时宜的。与耶稣会士关系密切,热衷于促进中外交流的徐光启,多年后谈及此事,不胜感慨地指出:朱纨“冤则冤矣,海上实情实事果未得其要领,当时处置果未尽合事宜也”。看来这不仅是朱纨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倭寇图卷》中明军与“倭寇”交战场景

严厉查禁“倭寇”的结果,虽然遏制了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却把走私贸易商人逼向另一个极端,正如负责“剿倭”的兵备副使谭纶所说:“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也就是说,这些海商为了走私,都拥有武装,一旦走私不成,生计被扼杀,就由海商转化为海盗,进行报复性的劫掠,形成了难以控制的“倭患”。

嘉靖二十八年(),地方当局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东南沿海城镇称为“倭人入寇”。嘉靖三十一年,王直吞并了另一个海上走私集团,成为东南沿海独步一时的领袖,由于向政府要求自由贸易遭到拒绝,四出劫掠,明朝当局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御倭”战争,其对手就是横行海上的“倭寇王”王直。

(本文节选自樊树志著《明史十二讲》,中华书局年4月出版,略有删改,导语及标题为编者所拟)(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推荐阅读

何以明朝?

上书坊时代弃儿唐伯虎

《明史十二讲》朱棣、方孝孺与“诛十族”

《明史十二讲》

End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守正出新,为大众做好书;继往开来,为社会做好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ry/814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