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日报11月22日六版)初冬时节,行走在阿鲁科尔沁旗赛罕塔拉苏木大地,一个个实打实的特色扶贫产业,让赛罕塔拉苏木脱贫攻坚攻势显得格外热烈、温暖、喜人。 赛罕塔拉苏木位于阿鲁科尔沁旗东部,汉意为“美丽的草原”,全苏木辖10个嘎查户口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牧业地区,近年来,赛罕塔拉苏木将培植壮大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活增收文章,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多种项目,促进了赛罕塔拉苏木畜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贫困户养牛“牛”起来“抱团取暖”一起脱贫
从贫困户到当地的养牛大户,赛罕塔拉查干花嘎查小伙儿哈斯额尔敦逆袭成功,改变了自己一家人的命运,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让10户贫困户一起脱了贫,而改变哈斯额尔敦全家命运的,正是精准扶贫政策中的肉牛养殖项目产业扶植。 来到查干花嘎查哈斯额尔敦家中,午后的小院十分寂静,6间整齐的棚圈仅剩下两头小牛在悠闲的晒着太阳,刚做的奶豆腐正晒在架子上。“30多头牛一大早就放出去了,这些奶豆腐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今年光奶食品收入就有5万多元,这种日子放到三年前我想都不敢想。多亏了精准扶贫政策,我才发展到今天。”哈斯额尔敦感慨万千。 年,哈斯额尔敦还是嘎查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嘎查“三到村三到户”肉牛养殖项目正式实施,作为扶助年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产业项目,两年分别给予50万元,共有26户贫困户受益,每人享受项目资金.75元。16年、17年分别采取资金直接落实和购买优质牛的形式统一将牛送到有劳动能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家中,养殖后每年按项目享受资金的18%作为分红。项目实施三年来已累计发放资产收益分红资金10余万元,资产收益分红已成为贫困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这种抱团取暖、共同脱贫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还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治穷病、拔穷根。 在这种模式下,哈斯额尔敦争当托养户连同其他8户居民,一共买了9头牛,当年收获6头牛犊,又发展起奶食品加工业,当年便赚了10余万元。随后几年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已成为全嘎查的养殖大户,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从三年前靠低保、国家补贴、外出打工生存,到如今自己脱贫并带动托养户共同脱贫,哈斯额尔敦依靠“抱团取暖”的扶贫方式“牛”了起来。年、年连续两年获得“阿鲁科尔沁旗最美脱贫户”称号。
种菜助力脱贫解决牧民“吃菜难”的问题
在土壤贫瘠的高寒牧区耕地种菜,是不容易的事;利用闲置自家庭院种蔬菜找到脱贫致富路,更是件了不起的事。 今年,赛罕塔拉苏木衙门嘎查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统筹,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牧区吃菜难的问题,积极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顺势推出了蔬菜种植特色扶贫产业,在调整牧区产业结构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然而,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衙门嘎查贫困户额尔顿毕力格说出了很多牧民的心声:“我就会养羊养牛。种菜,那些玩意哪会整啊?” 在衙门嘎查,牧民们祖祖辈辈、家家户户都依靠养殖业为支柱性产业,对于蔬菜种植一窍不通,“不光是衙门嘎查,整个赛罕塔拉苏木吃菜都要比吃肉难。”赛罕塔拉苏木党委书记额尔德木图说,由于赛罕塔拉苏木各个嘎查分布较为分散,加上牧区传统的饮食习惯,蔬菜相比肉类成了“奢侈品”,衙门嘎查的牧民一周才能买上一次蔬菜,每次买菜要跑到离家10多公里的地方,十分不方便。 买菜难吃菜难就自己种!年,赛罕塔拉苏木在全旗的脱贫攻坚评比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旗里给予苏木万元奖励基金,分到各个嘎查有七万余元。衙门嘎查想出了通过基金扶持牧民种菜营收再“生”钱的好方法。 为了解决牧民的顾虑,旗民委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哈斯额尔顿为牧民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天10元的吃菜标准,一年的购买蔬菜钱也要花近元,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嘎查牧民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如果自己种菜不仅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还能省掉这笔支出再赚些钱。 驻村工作队和嘎查两委将七万余元的基金全部拿出,结合种植节气,为30个贫困户每户提供颗大蒜种子,介于衙门嘎查土质无法种植的问题,又为每个贫困户提供优质土壤,专门到种子公司学习种植技术,然后教给贫困户。今年清明节前,3万余棵大蒜顺利种植。 蒜种上了,哈斯额尔顿又计划上了销路问题,他将大蒜的长势发到朋友圈,并起名玛拉沁(蒙译为牧民)大蒜,同时发动苏木各嘎查以及学校购买玛拉沁大蒜,由于“无化肥、天然绿色”的标签,大蒜以5毛钱一头的价格预定,被一抢而空。 学会了种植,尝到了甜头,贫困户们用赚的钱又买了各类蔬菜种子,解决了吃菜难的问题,吃不了的晒干储存起来,冬天也能吃上蔬菜。 夜色降临,牛羊入圏。走进衙门嘎查贫困户巴音嘎的家,巴音嘎正在切自家种植的土豆,他说,现在自己有了茄子、土豆、黄瓜、南瓜等多个品种的蔬菜,不仅吃菜问题解决了,牛羊的饲料也跟着解决了。如今他家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依靠种菜也赚得一笔小收入。 如今,在赛罕塔拉衙门嘎查上,越来越多曾一家一户放牛牧羊的牧民们,联手走上了集约化、现代化的高效畜牧业生产之路。种起了大蒜、蔬菜……带动牧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之花盛放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
用好扶贫资金巴彦诺尔嘎查产业兴人气旺
巴彦诺尔嘎查是一个纯牧业嘎查,常住牧民户余人。由于远离天山城区,牧民群众难以及时处理一些生产生活问题。地区偏远加上产业困乏,脱贫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旗民委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调拨给巴彦诺尔嘎查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力求增加扶贫产业,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使用效益,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到位了,如何用好扶贫资金引活水?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嘎查两委班子将目光投向了昭乌达肉羊产业。巴彦诺尔嘎查地处该旗南部牧区,存栏绵羊以细毛羊为主,是昭乌达肉羊育种区,生产的肉羊肌肉发达、增重快、肉用特征明显,经济效益高。 产业定位找好,如何发挥肉羊产业优势为贫困户点燃脱贫希望,巴彦诺尔嘎查党支部书记斯钦图表示,经过不断调研,综合嘎查实际情况,项目资金一分为二,其中拿出60万元专门为34户贫困户建设多平方米的棚圈,每户分得84平方米,确保家家户户都有养殖条件。另外万元资金购买只昭乌达肉羊,平均分配给嘎查14户养殖大户,这些大户自身就有几十只羊,但想成为一定规模的产业受到资金等多方面限制。这些羊均摊给各户,不仅促进了这些大户形成规模产业,也带来了产业振兴的福祉,产生的经济效益40%直接分给了贫困户,剩余部分用作村部作集体设施建设。自实施扶贫养羊项目以来,嘎查着力将养羊业作为低收入户脱贫的支柱产业培育,以扶贫养羊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养羊大户带动产业的发展战略,实现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昭乌达肉羊养殖业点燃了贫困户脱贫的希望,贫困户纷纷向养殖大户取经,利用新建的84平方米棚圈做起了养殖产业。巴彦诺尔嘎查的昭乌达肉羊养殖产业规模和效益猛增,成为畜牧业经济新的增收亮点,全嘎查的脱贫攻坚之路稳步发展,贫困户仅剩2户。 日子好了,卫生环境也要跟上,巴彦诺尔嘎查从今年3月起,开展了以“重塑大美蒙古人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目的是有效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彻底改善嘎查卫生环境质量,在提升牧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其树立环保观念,增强他们维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和自觉意识,打造出生态宜居的绿色嘎查。 嘎查还鼓励群众进行垃圾分类,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对做得好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以从嘎查的爱心超市里换取奖品。同时,嘎查委派专人对可回收垃圾进行有偿回收,进一步方便牧民群众处理生活垃圾。对不可回收垃圾及时进行处理,每户家庭可于每月5日将积存的不可回收垃圾放到院外,清洁工收取后运送到指定地点,再由专人专车将不可回收垃圾运往天山镇进行无害化处理。 如今漫步在巴彦诺尔嘎查巷道小路上,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村民新居沿道路两边排开,错落有致、格外亮眼,草场更绿了、河流更清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一幅和谐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巴彦诺尔嘎查完美呈现。
编辑:梁粝元王鹏博毕科新郑广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