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虎,汉族,45岁,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海拉苏阿木嘎查普通的牧民。他聪明、睿智,精通蒙汉语,海苏阿木这片神奇的土地哺育他成长、成功。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牧民,却是“呼格金巴扎日呼专业养殖合作社”、“天边牧场旅游合作社”等牧区新型农牧民合作社的最大股东,是十里八乡的名人。年他被评为旗级劳动模范,年当选为旗级人大代表、市级人大代表。
一、发掘自身潜能做好义务传播者监督员。
他从小读蒙文,因家境贫困辍学归乡,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梦,但蒙古语文结下终生的缘分。他热爱这片故土,更热爱蒙古语,虽说学历不高但在当地他可以说是蒙汉兼通的高材生。多年来,他用农闲时间,勤奋学习蒙古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蒙古语文在嘎查范围内的广泛使用,成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的佼佼者。尤其《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他认真学习《条例》,将宣传《条例》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成为一名义务宣传员。他积极协助苏木相关部门,加大蒙汉两种文字使用的宣传力度,把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作为宣传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民族语文政策和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提高了广大农牧民对蒙古文字使用的认识。他被嘎查、苏木聘请为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工作的监督员,在他的努力和提倡下,蒙汉两种文字在各个领域的并行并用。农牧民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重视度明显提高,为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并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用智慧创造梦想用真情编织友谊。
于虎的父母都是汉族,20世纪60年代自巴林左旗迁入协助农耕,从此就在海苏阿木嘎查扎下了根,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出生在这里,从小就与蒙古族兄弟朝夕相处和睦共处,学会蒙古语,结下深厚感情。年轻时代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凭着敢想敢干、创新意识,率先成为嘎查的富裕牧户。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多”,致富后他没有停下脚步,大胆探索农村牧区新型发展经济路子,于是年在他的倡导下6个牧民筹资90万元联合建立幸福之路苏木首家依托草原资源的“天边牧场旅游合作社”,建成集旅游、餐饮、休闲、生态为一体具有草原风光的特色旅游区,年收入超过20万元;年由他牵头,5家牧户联合注册,投入资金万元成立“呼格金巴扎日呼专业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绵羊多只,优质西门塔尔牛头,饲料基地亩,草场亩,棚圈平方米,贮草库平方米,青贮窖立方米。合作成立以来,以肉羊、肉牛育肥为主导产业,秉承新时代家庭畜牧业发展理念,以科学饲养、经营为导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年收入超过二十万元,不仅成为全苏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示范户,也是全旗农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典型户合作社。他凭着自己的睿智和胆识,把事业越做越大,早已是牧民心中值得学习的致富带头人。致富后他没有忘本、没有抛弃父老乡亲,他总是想方设法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年嘎查牧民宝喜患重病需要到北京治疗,因他家条件不好,无法筹到资金,他知道后无息借给4万元,送去了救命钱;年哈布拉考上大学,因家庭困难入学面临困难,他知道后积极奔走为哈布拉争取到资助等等,他为乡亲排忧解难的事例不胜枚举,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兄弟之间的感情。用他的话说“蒙古语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用感恩的心回报它”。
三、当好称职的翻译做实连接干群的纽带。
在农村牧区日常生产生活中,相关部门的很多下发文件、宣传资料等有时都是用汉文印刷,大部分牧民看不懂,他积极主动当起翻译,收集相关材料,帮助翻译成蒙古文,让牧民及时了解政策,为嘎查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的成功解决,作出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他还为广大蒙古族牧民学习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适用技术竭尽所能提供支持,有效解决了牧民学习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问题。他热情待人,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蒙汉族干部与牧民群众连接“纽带”,尤其是他主动帮助下乡的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当临时翻译。为交往难度较大的农牧民群众,解决了他们的语言沟通难的实际困难,深得干部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他被评为“全苏木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个人”、“全苏木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于虎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在民族团结这个大家庭里,他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绚丽的人生,用真情和爱心诠释着对民族兄弟的真爱,体现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民族团结进步进程中尽到了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