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新知客
?这是哈密人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这里每天有美文推送,美食推荐,正能量信息更新!哈密人必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兽形态各异的景观、令人眼花缭乱的陡壁悬崖、以及混迹岩砾中五光十色的玛瑙、随处可见的硅化木、枝叶清新的植物化石,偶尔可获得象恐龙蛋化石的小圆石头、鸟类化石,当夜幕降临时有时会听到鬼哭狼嚎令人发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们称之为“魔鬼城”。其实这里还真正存在着古城堡建筑、古民房遗址—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离地面约六米的风蚀台上的长方形的土夯建筑有高约五米,前面有门有窗的居住地,据说是古丝路的驿站或是哈密王朝的西南前哨。
哈密回王陵
哈密回王陵位于新疆哈密市区西南1公里,有环城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地理坐标东经93。29,10“;北纬,海拨米。该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膸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方上圆,通高17.8米,建筑面积平方米,雄伟壮观素雅庄重。第二部分是南边的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现完整保存的只有两座。第三部分为艾提卡大礼拜寺,该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平方米,可容纳人做礼拜。大寺顶棚内由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
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年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年-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年-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
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相传很古以前,巴里坤湖水清澈见底,灌溉着草原和良田,湖畔的居民安居乐业。可是一个山魔想要霸占草原,奴役草原民众,就移来九座大山,想填平巴里坤湖。勇敢的牧羊女云雀为阻止山群前进,一头撞向山群。云雀的血肉顷刻间化作一座岩山,这就是尖山。山魔王又生诡计,将巴里坤湖变成了卤水湖,,湖水变质,草原枯黄了,汉族姑娘雪姑在尖山前失声痛哭最后气绝身亡。突然在山峰峭壁上端喷泻出两股清泉,流进草原,枯干的草原又重现生机。这两股山泉就是雪姑的眼泪,泪泉由此得名。
鸣沙山
在辽阔的草原上,奇妙地出现了一座长约五公里,以石英长石堆积而成的沙山,山呈东北——西南走向,西缓东陡。脚下有条小河蜿蜓流过。当人们从沙山顶往下滑时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的声音,犹如万马奔腾,海潮汹涌,故名鸣沙山。
哈密鸣沙山沙鸣声之大,冠盖全国三大沙鸣(甘肃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和内蒙古包头响沙湾)。哈密鸣沙山横卧于东部天山的南山与北山间的草原上。相对高度35至米,南北长约5公里,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立于天山庙上,可鸟蓝瞰其全貌。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游人静卧沙上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萧如笛,凄蜿低回。当游人做滑沙运动时,沙粒向下翻卷滚动,相互磨擦,声波振荡,沙鸣声如同飞机从空中掠过,隆隆作响。
(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带兵征西时,有一营女兵与敌人遭遇,战斗激烈,因众寡悬殊,全部阵亡,樊梨花率师赶到,大败敌兵,将女兵尸体全部葬在沙山上,阴魂不屈,常常从沙山底传出厮杀呐喊声。人们根据这一传说,给这一景点取名“沙山藏营”。
多年前,考古工作者从沙底发掘出古代兵器、马鞍、尸骨等。据说,这里是古代兵戎相见之地,曾有一将率壮士五百,与匈奴血战,全军战死于此。)
白石头
因其地有一块露出地面的巨大的白石而得名。它位于天山北坡,距哈密市区约60多公里,属天山区白石头乡。海拔约公尺,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凉爽,雨水充沛,空气清新,清泉喷涌,水质甜美。南面几公里就是天山北坡,与东天山主峰喀尔里克峰遥遥相对,山顶白雪皑皑,雪线下松林层层密密,平地上长着株株红松。北面为白云缭绕的巴里坤北山,左右是一望无际的伊吾叶英格尔草原和巴里坤大草原。夏秋之季,绿草如茵,野花竞放,泉水淙淙,景色醉人。羊群象飘动着的朵朵白云;松林里点缀着座座毡房。傍晚牛羊归圈,炊烟四起,奶茶飘香。
哈密瓜园
哈密市花园乡喀拉塔勒村的“哈密瓜园”,占地面积.5亩,距哈密市区17公里。
哈密瓜园分5个大区,分别为入口区、瓜园区、水上乐园、百果园休闲娱乐区和自然(戈壁)风景观光区。
入口区主要有烽火台、瞭望塔、瓜园大门、哈密瓜展厅、驼马客栈、南湖馆驿、文化墙、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总占地平方。
瓜园区主要有哈密瓜种植区、品尝区、葡萄长廊观光等景点,总占地面积.1亩。在全长米,宽6米的葡萄长廊下可以欣赏麦西来甫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水上乐园以划船、垂钓、野营度假为主,总占地面积.3亩,其中水域面积.7亩。围绕人工湖,建有曲桥、亭、水榭、等设施。所有的建筑物都依湖而建,环境优美,并设有烧烤、野炊、垂钓、游泳、划船等休闲项目。
百果园休闲娱乐区以果园、小集市为主,总占地面积.5亩,其中果园占地.7亩。主要开展餐饮、购物、观看民族歌舞等。
自然(戈壁)风景观光区主要有佛塔观光、沙漠探险、沙疗等项目,总占地面积.5亩。四周有沙地和沙丘包围,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到沙漠风光、唐朝佛塔、沙漠圣泉、生态林等风光,并可以骑着马、骆驼穿过生态林沿沙漠中的小路领略沙漠自然风光,也可进行沙漠越野、沙疗等活动。
喀尔里克冰川
喀尔里克冰川位于盐池乡政府南10公里处,海拔高度米,至今仍是一处尚无一人攀到顶峰的处女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小63条冰川,尤其是喀尔里克山的平顶冰川,面积约0.7平方公里,平顶山之侧的高山湖泊,其景色不亚于台湾的日月潭,素有固体天然水库之称,系美丽的伊吾河的发源地。冰川如娴静的少女立于群山环抱之中,山下是一天然瀑布,有如万马奔腾,倾泄而下,势不可挡,被水底岩石激起的水滴如烟如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道道彩虹。
山脚下是天然草场,草地如绿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山峦,牧民的毡房,像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羊群则如片片云朵,慢慢地在山间飘荡。有时真正的云会掩盖过来,把所有的美丽变得朦胧而神秘,若在冬季大雪飘过之后,是地道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会令所有的来访者心灵震颤,禁不住为大自然创造壮观、美妙和神秘而赞叹不已。是人们旅游、探险、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伊水园
伊水园景区占地亩,交通便利,距哈密市公里。主要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是以水上娱乐为主的娱乐区、以度假垂钓为主的休闲垂钓区、以红色旅游为主的陵园区、以观赏游乐的景观区。年至今先后投资余万元,修建四十天保卫战纪念馆、伊吾县社会经济成就展厅、纪念碑、烈士墓、登山小径、军功马墓、南山碉堡、英雄塔、景区道路、停车场、水上舞台、垂钓园、休憩凉亭、游步道等基础服务设施和购置水上娱乐设施。年,将投资多万元对伊水园景区进行二期扩建,主要建设项目有“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喷泉高度米)、水幕电影、景观桥(斜拉桥和钢索桥各一座)、叠水水面等景观服务设施。届时伊水园景区将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防洪、休闲旅游和完善城市功能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旅游风景区,大幅度提升“伊水园”旅游景点的档次。
怪石山
怪石山距巴里坤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山的最东端。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形状各异的小石窟,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每当下暴雨时水从山顶流下,那山便成了无数个小水帘洞,景致令人叫绝!怪石山下就有一眼泉水,是著名的巴里坤八景之一―“镜泉宿月”的上镜儿泉所在。此泉实为一水井,水量大,水质好。山顶上的石棺王爷坟说明了怪石山一带悠久的历史、繁荣的丝路商贸活动和极险要的军事地位,年它的旅游价值才被发现并随之开发。
欲登怪石山顶,有一条古人修造的石阶,很像华山“千尺幢、百尺峡”,又陡又窄,山顶有一个“南天门”,由两块巨石矗立,中间只有一尺宽的石缝,胖人无法通过。更为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顶却是一马平川的“高平原”,汽车都能从后面开上去。
盖斯墓
位于新疆哈密市西郊的盖斯墓又称“圣人墓”、“绿拱背”。相传,唐贞观年间,应唐太宗李世民邀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弟子盖斯、吾外斯,万嘎斯三人来中国传教。万嘎斯病逝广州,盖斯和吾外斯到达长安,受到唐太宗的欢迎。回国途中,吾外斯病逝于河西之回回堡,盖斯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年)殁于星星峡,被草草掩埋。后来,哈密回王派人在星星峡为其修建一座拱背。《新疆图志》记载:“星星峡麓有回纥墓。土人为醵金建屋,覆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幢墓上者,恒积尺许”。后来拱背被拆毁,民国28年(年)时由哈密伊斯兰教徒发起,修建了现在的盖斯墓,将盖斯遗骸由星星峡迁葬于此。盖斯墓为伊斯兰式建筑,高约10米,下部方形,上部为拱式圆顶,顶部用绿色琉璃瓦镶砌,四周有廊檐,这座陵墓规模不大,但因安葬“圣人”而闻名,许多不能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纷纷来这里朝拜。朝拜者所献锦幛挂满墓内墙壁,叠盖在“圣人”坟上。
相传盖斯墓遗骸长约六尺余,胸部肋骨之间皮肉相连,颏下的胡须犹存。盖斯墓东西长22米,南北宽12米,通高15米,基座方形,圆形拱顶,遍覆绿色琉璃砖,四周为木柱支撑的回廊,四角飞檐,是一座融阿拉伯与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物。墓地四周筑围墙,墙内栽植各种树木花草,环境尤为典雅幽静。盖斯墓有世界上保存不多的伊斯兰教先贤的遗骨,是伊斯兰信徒朝的重要圣地之一。
拉甫却克古城
古城位于四堡喀尔鲁克渠的东西两岸,河东两城(一南一北),河西一城,呈三足鼎立之势。古城在白杨河东岸,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余米,城四周有瞭望高台,城内有残存的土墩和房屋残墙,有的房屋呈洞窟式,洞内有壁画,城外见大量古代佛教遗迹,一直延伸到白杨沟上游。沿河北上的小土山上,有残存的烽火台及佛寺遗址多处。
黑沟山
黑沟山高,雪冠终年晶莹闪耀,冰川纯白无瑕,与黑绿形成对比,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一。黑沟森林茂盛,覆盖严密,连地皮也为穿地柏所覆盖,更有无处不在的奇花异草装点其间,形成植被的主体分布,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二。黑沟溪水长流,奔腾喧啸,西黑沟水电站引水发电,溪水攀山下跌,天然与人工合碧,很富诗情画意,这是黑沟景点要素之三。有冰、有雪、有水,又有立体植被,致使空气凉爽潮湿,因此也形成丰富的地形降水,见云就雨,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四。纵是严冬飞雪,山谷里依然是松色不凋,万绿长存,满沟青翠,蕴藏着一片春意,这就是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黑沟藏春”。年,沟口建成一座水电站,使旖旎的西黑沟锦上添花。
丝路烽燧
丝路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
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
墩墩湾
墩墩湾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有沥青马路直通,交通极为便利。岩画位于墩墩湾山沟的西面,沟宽米,大多为现代农田开垦利用,有小溪从岩画旁流过。岩画位于一块花岗岩上,岩面节理非常清楚,岩石为不规则的方体形状,长3.3米,南面最长处4.1米,高2.4米.岩画内容为牛的造型,尺寸为45×45厘米,另一幅为山羊的造型,幅面尺寸为50×30厘米.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
口门子
这里是哈密、伊吾、巴里坤三条公路的连接点,曾是古丝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古代军事上的险关要隘。口门子是一个天山峡口,三面崇山峻岭,林海苍茫。一出峡口,则是开阔的草原,绿野绵延。这里气象多变,“六月雪”并不稀罕,冬季更是一派“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这里建有高原冰场,是训练冰上运动员的理想场地。夏季,金黄色的油菜花和鲜艳的野山花在绿色的草原上、青翠的山林间竞相开放,养蜂人的小棚屋、蜂箱、纷飞的蜜蜂、蠕动的羊群,又为草原添几分诗情画意。遇雨则“无尽山色雨后添”。缭绕的雾气更给山林草原罩上一层神奇的面纱。电视剧《封神榜》中仙妖争战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可见这里的景色给人以飘然天外的魅力。
伊吾胡杨林
新疆有很多胡杨林,伊吾胡杨林最为奇特。伊吾县原始胡杨林距淖毛湖镇东10公里,是中国境内分布最为集中的胡杨林,也是世界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其面积达47.6万亩,伊吾县淖毛胡的胡杨面对的考验和遭受的磨难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胡杨都要多得多。经受盐碱的浸渍腌泡,不管碱壤有多硬多厚,它的根须总是深深地扎在碱壤之下,与苦涩和烧灼进行着殊死的较量。在烈日似火吐气可燃的茫茫旷野中,百草万木无不抽搐颤抖蜷曲失色,唯胡杨树依然从容乔立绿荫婆娑。伊吾胡杨在千丈狂飙万里恶风中千回万回地厮杀拼搏,用自己的躯体抵御着肆虐的风沙。尽管血渍斑斑伤痕累累,风沙退去,依旧精神抖擞泰然挺立。由于生长的艰辛,伊吾胡杨造型千奇百怪,深入其中仿沸进入了抽象艺术的殿堂,让你留恋往返,专家称伊吾胡杨是地球上树干造型最独特的胡杨,是地球上树龄最高的胡杨,是地球上离城市最近的胡杨,景区内分三个区域向人们展示胡杨一千年的生活,三千年的历史,六千年的沧桑.其中有六人合而不抱的大树,四千年不死的树精,六千年不倒的树怪,这就是伊吾胡杨。
(本帖由哈密新知客整理编辑转转请注明出处)
每日一问有两个人决定进行自行车比赛,看谁的自行车跑的快,比赛在一个平坦宽敞的体育场里进行,但当比赛开始时,他们两个却谁也不愿意领先,反而都在慢悠悠的骑,已知他们两人都不会互相谦让,也没有外来因素干扰,总之,一切都很正常,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ry/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