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丽,年参加工作,年开始从事司法行政工作,年担任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司法所所长,年调到旗司法局工作,她在基层司法所工作了20年。
她一心为民,被当地群众称为“贴心人”“女包公”
当时赵艳丽工作所在的苏木有16个嘎查37个艾里,户,口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6.4%。
工作之初,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既解答不了群众咨询,也无法调解矛盾纠纷,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她买来法律书籍自学。同时,还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
年8月,双合嘎查村民因停电要集体去苏木政府上访。得知情况后,赵艳丽立即向领导汇报,并主动请缨去处理此事。她深入到全屯42户村民家中,逐家逐户走访调查。原来,双合嘎查因欠多元电费已被停电半年之久,村民们怨声载道。村民们每天干完农活回家时已经天黑,这半年来,只能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烧火做饭。当赵艳丽看到已经驼了背的张大娘在微弱的烛光下弯腰洗菜、做饭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村民们就连用电饭锅做饭都成了奢望。
在调查中赵艳丽发现,该村各户从未欠过电费,是因为嘎查频繁更换电工,收上来的电费没有及时上缴或被挤占挪用。她把电工一一找来调查核实情况,并亲自到电管站核对电费,经过10天紧张忙碌,终于弄清楚了多元电费的去向,如数追缴回来、补交上去。
当电管站合上电闸,全屯家家户户的灯“霍”地一下子亮起来的那一刻,村民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跳跃,对赵艳丽这个司法所的新兵竖起了大拇指。大娘、大嫂们纷纷跑过来抱住她,兴奋得欢叫:来电了,太好了,谢谢你!……”
那一刻,她和乡亲们一起流泪、一起欢笑。那一刻,嘎查领导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一遍遍地表达着感谢之情!那一刻,赵艳丽豁然有了一种成就感!自那以后,每次下乡,乡亲们见到她都特别亲切,会主动和她打招呼,谁家做点好吃的,还惦记着给她打个电话。
年春天,两牧民因为草牧场使用权发生争议,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共聚集了多人。赵艳丽得知情况后,预感到事态严重,边向苏木党委、政府领导汇报,边与有关人员火速赶往现场。到了现场,看到双方争执不下,械斗一触即发。“全都住手,打架解决不了问题!”还没等摩托车停稳,赵艳丽就跳下车来,冲到两方中间,一声断喝。双方在她怒目的逼视下慢慢放下手中的器械。
“请你们相信法律,相信苏木政府,我们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公正的说法!”话从她嘴中说出,如同铁板钉钉一样刚劲有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和同事多方调查取证,最终圆满解决了争议。
赵艳丽担任额木庭高勒苏木司法所长的15年间,苏木连续多年“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当地百姓把她当成“贴心人”,还送她一个外号“女包公”。
创新普法形式,打通普法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年10月,赵艳丽被调到中旗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任股长,负责全旗普法宣传工作。
为提高农牧民群众法律法规意识,赵艳丽结合全旗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旗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下基层活动、“三下乡”、“双书记周例会”、“扫黑除恶”等宣传活动,深入到全旗12个苏木镇各嘎查、社区巡回宣讲。在全旗开展“脱贫攻坚战”期间,为了能让群众了解其目的和意义,她把党的理论政策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让贫困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为了提升普法宣传效果,创新普法形式,努力打造“法治乌兰牧骑”金色品牌,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旗已经组建17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的经典案例编制成乌力格尔、好来宝、小品等法治文艺节目,深入嘎查、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法治文艺下乡”惠民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法律知识。促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明显好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营造了浓浓的“暖心政策”宣讲氛围。
为了使每一次宣讲都让党员、干部、群众入耳、入脑、入心,赵艳丽坚持用真心实意打动听众,坚持用心灵去温暖心灵,在法律政策宣讲中,她感觉到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一次下乡途中,由于乌兰牧骑的大巴车安装了行李架,导致车体高度超过3.30米限高,而他们下乡要去的嘎查水泥路设置了限高,没办法,只能绕路走,绕路的时候大巴车打误了,在路上耽搁了三个多小时,当到达嘎查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十五分,没想到的是当地农牧民群众仍在等着听讲座、盼着看演出。虽然一路上颠簸已经很累,肚子也“咕噜噜”的叫,但他们仍坚持把最精彩的讲课内容、最精致的法治文艺节目展现给群众。活动结束后,嘎查领导和村民们才知道他们是饿着肚子在工作,都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村民胡某十分感慨地说:“看着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听着赵老师“接地气”的法治讲座,很感动,也很受启发,我们要感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不仅要发家致富,还要多学法律,做一个守法公民”。
战“疫”第一线,党员冲在前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旗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党员特遣队。赵艳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党员特遣队,但被退回来,说她45岁,年龄超标,不符合条件,要40岁以下的党员。这可不行。赵艳丽在局里正好负责党务工作,领导让她先去协调组织部,不行领导再去找。经过赵艳丽协调后,党员特遣队年龄条件放宽,身体允许的50周岁以下党员都可以报名。赵艳丽还被任命为党员特遣队十四组组长,先后负责在铁路道上西日嘎路口卡点和弃管小区老农行家属楼执勤。
赵艳丽这么一带动,旗司法局先后有47人报名参战,投入到一线执勤,这其中有党员、律师、基层司法所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民生志愿者。
赵艳丽在一线执勤长达55天。她所在的卡点执勤时间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9点半,分三班倒班。天气恶劣,执勤环境恶劣,油漆路就是办公场地,轿车机器盖就是办公桌。赵艳丽每天认真细致做好执勤卡点体温检测、信息登记、车辆排查、统计汇总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展“两法一条例”宣传。
为了照顾组内孩子小的女同志,她把自己调到早班。一个早班5个小时站下来,手脚冻得抓心挠肝的疼。回到家,手脚一时半会儿都缓不过来,被冻了的脸缓过来之后,涨得红红的就像喝醉酒的人。
每当站累了、冷了、渴了、饿了的时候,她就看一眼迎风飘扬的党旗,心里就有一股暖流,就挺过去了。
疫情结束了,执勤岗撤了,赵艳丽紧绷着的弦一下子松了,她的“老寒腿”却犯病了,两个膝盖就像掉进了“冰窟窿”,直往外冒凉风,两条腿就像被灌了铅一样,又肿又胀又疼,夜里疼的睡不了,疼的直抹眼泪……但想一想武汉与疫情搏斗的医护人员、那些驰援湖北的军人,他们随时都有感染的危险都不怕,自己在大后方,挨点冻算什么?
疫情期间,赵艳丽73岁的老妈妈一直卧病在床,不能自理,特别需要人照顾,可她却未能在床前尽孝照料……
自古忠孝难两全,有人说孝顺父母,是最真实的孝;忠诚于国家人民,是最圆满的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关键的时刻,不能勇敢地冲上去,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甘守清贫,舍小家为大家
赵艳丽的丈夫是个农民,没有工作。双方父母都身患重病。她每月开到手的工资不足元,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赵艳丽能坚持走到今天,也离不开亲人对她的支持和理解。
工作之初,赵艳丽骑自行车下乡要走几个小时,极不方便。年,婆家给她买了一辆男士大摩托车,她就骑着它在辖区内穿梭,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这辆摩托车大大缩短了她到达纠纷现场的时间,但也让她年纪轻轻备受“老寒腿”的折磨。冬天她最厚的棉裤有二斤重,厚到可以把棉裤立在那儿。但就这样,骑摩托车行走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会儿就被风打透了,妈妈就在她棉裤的膝盖处,又缝上一块羊皮,这可好,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她的膝盖都是鼓着的。丈夫心疼她,年拿出多年积蓄买了辆轿车,农闲时跑跑出租,平时就为她下乡提供义务服务。只要她下乡调解,丈夫无论在哪儿都会立刻赶回来送她。
有一次正赶上秋收,忙得不可开交,她接到嘎查一个紧急的求助电话,丈夫无奈,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和她一起下乡,这让她十分愧疚。她对丈夫说:“对不起,我不但不能帮你收地,还给你添乱”。他说:“别说了,事儿都赶到一起了,你也没办法”。
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司法所只剩了赵艳丽一个人,之后的五年时间,每当上级来检查工作,丈夫就主动到所里帮忙打扫卫生、沏茶端水。因为不放心赵艳丽一个人下乡调解,丈夫自己花钱加油陪她一起下乡,一时间被领导、群众调侃他们是“夫妻”司法所。对于工作,赵艳丽充满欣慰,但对于家庭和亲人,她永远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年冬天,患有脑血栓、半身不遂的母亲不幸摔坏了右侧股骨头,需要做更换股骨头的手术,母亲做手术住院长达74天,特别需要亲人陪护,可赵艳丽仅陪护了3天就返回了工作岗位。临走时,妈妈不情愿松开她的手,那一刻,她的心似刀割一样难受,作为女儿,她何曾不想陪在妈妈身边,……可临近年底,哪一样工作都不能耽搁、也无法耽搁啊。
年,赵艳丽自费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习期间,孩子感冒发烧,丈夫打来电话,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她坚持学完回家。当结束半个月的学习回到家时,4岁的女儿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她说:“妈妈,你不爱我了吧?我生病了,你咋不回来陪我呀?”她把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泪水夺眶而出……
赵艳丽亏欠亲人的太多了,有的人指着她说“你真傻,就知道学习、工作,你有那时间找找个人身份的事儿,你还是一个工勤编!”
这么说来她是有点“傻”,但只要想到她的工作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添一份力,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4年来,她最大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群众需要,就是我工作的价值!”
来源/兴安盟司法局一审/文静二审/琳宇三审/朱浩宇美编/王康莉宁兴安盟委政法委
平安兴安,法治兴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