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4年夏天,在大庆书苑的书店里,到处寻找名社古籍的我看见《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算是第一次对张居正这个隐约间听闻过的名字有了印象,这套书精美的装订和设计,以及《资治通鉴》的鼎鼎大名,让我毫不犹豫的把它带回家。
后来,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在喜马拉雅上听《明朝那些事儿》,听到万历朝张居正波澜壮阔的的改革,张居正这个大明朝唯一的政治家形象,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等再听到他死后万历皇帝对他及新政进行的种种清算,更是让我无比震惊和心痛。
在去年考研期间,来来回回从宿舍到图书馆的路上,我又听完了郦波教授《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开始对张居正从少年成名,到中年入阁,最后壮年改革风风雨雨的一生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不禁开始对张居正有了一种我对商君那样同等的敬仰和惋惜。
随着考研结束以后生活状态的调整,我抓紧能利用的时间重新开始阅读。机缘巧合之下,我从深圳书城买了一套熊召政的《张居正》四卷本,这套书曾于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
《张居正》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之上,作者又以飘逸的笔致,随处布置点染一些浪漫主义的情节与人物,并用“木兰辞”、“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等词曲,总摄各卷的情调与韵味,使全书平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诗意,这也是《张居正》一书的显著特色。
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
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棒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
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
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不同于《大明》中那个处处谨小慎微,像小媳妇一样的张居正,书的开篇直接从隆庆朝写起,此时斗倒了严嵩的徐阶又落败于高拱,内阁中又“换了新天”。
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以及隆庆帝对他无以复加的信任,高拱担任内阁首辅,并得以大大方方施展拳脚而没有后顾之忧,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此时虽然时刻忍让高拱的颐指气使,却也得以积蓄力量,蓄势待发。
天有不测风云,沉迷美色的隆庆皇帝很快搞垮了身子,驾鹤西去,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位,万历朝从此开始。
这一次,皇帝老师的身份再一次发挥了作用,小万历的老师张居正凭借李太后和小皇帝的信任以及与“内相”冯保结成政治同盟,顺利上位,把不可一世的高拱逐出内阁,成为文官集团的领袖和大明王朝事实上的“话事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等屁股坐热,棘手的胡椒苏木折棒风波便向这位新首辅发起了挑战,经过武宗皇帝和嘉靖皇帝近五十年的折腾,此时的大明已经显现出了亡国的先兆,若不是高拱几年间的努力,情况怕会更加糟糕。
简单来说就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国库空虚,无力给官员发放工资。张居正不得已想出了用实物代替金银的办法,此前他整顿吏治,主推京察,决定官员的去留,已经得罪了一大批官员,这一下折俸风波,更是让他站在了几乎所有官员的对立面。
京察是整肃吏治的开端,对犯有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玩忽职守、怀私进邪四样者加重惩处,而对贪墨之人惩处尤严。可以说整顿吏治是整个张居正主导的万历新政的开始,而京察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住先前的改革成果,顺利度过危机,张居正不得已采取了雷霆手段平息风波。经此以后,一些反对新政的官员被驱逐,他的权威又进一步加强,更难得的是,发现了一批可供大用的改革派人才,大名鼎鼎的戚继光这时也被派往辽东,成为大明王朝的铁壁铜墙,让张居正此时可以安安心心继续推行新政。
通过考成法及京察等一系列手段整顿完吏治,整个官场气氛为之一振,风气由此开始转变。张居正接下来开始着手改制税政和惩抑豪强,大幅削减内廷用度,整治全国十大税关,向子粒田征税,随着各项措施的运行,国库开始一点点殷实起来。
虽然国家在一点点恢复元气,张居正也在民间受到一致好评,但是此时他已经把所有的皇亲国戚都得罪的一干二净,想要把他立刻碎尸万断的人不在少数,只是碍于此时张居正的滔天权势,才不得已服从新政的要求,虽为权贵,却也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经过前期的铺垫和准备,张居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开始在全国清丈田亩,追缴大量私田的逃税,推行万历新政中最核心的“一条鞭法”。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正当新政进行到最关键时刻的时候,张居正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来临了,父亲张文明在老家荆州去世,按照明朝的规定,他应当回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然而他这个时候如果回乡守孝,就等于是之前为新政付出的努力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时的万历皇帝虽然逐步长大,但是也并不完全具备亲政的条件,再加上李太后和冯保的坚定支持,因此皇帝下令张居正“夺情起复”,免于回家守孝新政流产的命运。
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们看来,张居正此举无异于是动摇大明王朝的立国之本,甚至他的门生都上书反对他夺情,上演了有明一朝以来绝无仅有的一幕幕闹剧。
夺情以后,张居正对官场清流们深感失望,他本人的威望和权力也在此时达到了顶点,几乎与“皇帝”无二。从此以后,他推行起新政更加无所顾忌,霹雳手段更是加速了新政在各处的落地。
经过万历新政近十年的运行,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效率大幅提高,平时不可一世的权贵个个低调做人,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然而,亲政后的万历皇帝开始感受到大权旁落的无奈,他一直想摆脱元辅张先生和生母李太后以及內相冯保的控制。
于是,在张居正死后,对这位铁面宰相的清算马上就开始了,剥夺爵号,收回浩赠,家被抄,坟被毁。家人或蒙冤而死或发配充军,他提拔信任的大臣被尽数替换,所有与他有关系的人都遭到彻底清算。最后,张居正的红颜情人玉娘千里赶赴荆州,为张居正殉葬,全书也在此完结。
整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已经发送的历史事件写的真实又生动,一个个人物交替出场,却不杂乱,每个人物都在特定的场景和特定时刻发挥了特定的作用,推动着全书情节有逻辑有节奏的向前稳步发展。
除去那些在史书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以外,作者还别有用心的增加了一些平时被大人物光环所掩盖的小人物,通过他们的各种活动和心里状态以及与大人物们的互动,侧面表现了大人物们的影响力,展现了史书中没有展现的另一种“真实”。
他们不再是故纸堆里冰冷的名字和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事情,有开心有难过,有欲望,他们也食人间烟火。
最让人心动的一段,莫过于对张居正和玉娘之间爱情的描写,“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琴瑟和鸣,如果没有玉娘的温情陪伴,与整个官场和权贵对立的张居正该有多么孤独啊。
对于张居正以及商鞅等改革之臣,我一直心怀敬仰。在字里行间中,我一直感受到的一个词就是“孤臣”,他们心怀国家社稷,哪怕身死名灭,死后遭到清算,却苦心孤诣的践行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理想。
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视苟且避祸如粪土,“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并不是他们不明白在他们身后将要遭遇的事情,而是与他们的事业相比,他们早就不在乎那些东西了,若问他们最看中的是什么?这就是张居正的回答:
二十年前,仆曾有一宏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为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欢喜施与。
万历元年答阅边总督吴尧山
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仆不顾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不肯为之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
万历五年答总宪兵李浙庵论驿递
既以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
万历六年答词道林按院
仆弃家忘躯以殉国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仆持之愈力,略不少回。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万历八年答学院李公
虽千万人,吾往矣。任何阻碍都不能动摇他矢志改革的决心,任何困难都不能使他放弃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宏愿,为天下人担天下事,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正像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他的评价:“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套书断断续续看了4个月才读完,就是因为我一直不忍心读到叔大身死名裂,满门凄惨的局面。我之所以理解他,就是因为在我的生命中也面临很多和他一样孤立无援的局面,我认定的目标,我热爱的事业,我奉行的价值,全都不被理解,因此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但是读完《张居正》以后,我释怀了。何必在意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何必惧怕那些富可敌国的权贵,何必为身边耳边的聒噪忧愁,纵使做“孤臣”,与全世界对立又有何妨,只要坚持自己的本心,奉行正义和崇高的理想,相信自己的价值,努力推行自己的事业,就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再无张居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