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苏木 > 苏木价格 > 正文 > 正文

观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谈姜文姜文对电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9:01:58

本文是《大众电影》年9月的封面故事,后又收录于苏牧的著作《太阳少年》。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已经证明姜文是中国最优秀的电影导演。在中国,成为一个电影导演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科班出身(电影学院毕业),和实践中成长(非科班出身)。从世界范围看,非科班出身成为电影导演是主要情况。所以,中国的情况非常罕见,中国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主要是从电影学院毕业。

姜文是一个例外。所以,姜文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注意。我始终认为:电影(影片)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

“在电影学院上课的时候,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讲过这样三句话:一、你们毕业离开电影学院之后,如果你没成为‘大师’,人们不应该怪罪你们。可是,如果你不懂电影语言(视听语言),人们是不会原谅你们的。二、在电影学院,你们最重要的老师不是我们这些教员。在电影学院,你们位居第一的老师是‘影片’。‘影片’不仅是你们的老师,同样,它也是我们这些教员的老师。三、如果我们在一起,能够真正读解好了二十部影片,其实,你已经可以从电影学院毕业了。看电影是在解剖麻雀。这倒不仅因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重要的是: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鲜鲜的生命(影片)。”

姜文的老师也是电影。姜文曾经这样谈到马丁·西科塞斯:“我受他影响很大。是喜欢他的片子。没事的时候我反复地拿《愤怒的公牛》过过瘾。我他妈特爱看这片。我那时也听不懂英文,觉得他妈这片子过瘾。还喝杯酒。我其实也在学电影这种感觉,音响啊,镜头啊,什么的,全是熏的,也是腌制了一样。”

姜文:“我是觉得导演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像国外,许多出色的导演证明了这一点。奥逊·威尔斯是个优秀的演员,昆汀·塔伦蒂诺干过出租录像带的买卖,伍迪·艾伦是讲脱口秀的。我不认为在电影学院里学导演和将来你是不是个导演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你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小范围内,就像看电视剧,怎么许多演员的行为举止都类似呀?其实他们不是刻意地相互模仿,它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个人到是把对电影的希望寄托在大批的非导演专业的人身上。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是好事。”

姜文的讲话其实是客气的和表面化的。我觉得:比电影技巧、电影技术的学习掌握更重要的,一个是才华,一个是态度。所以,姜文下面的观点更加重要。

姜文:“你比如说现在,我就一直对这事有怀疑:说某个导演,你他妈的拍那么多烂片干嘛啊?你歇歇弄点好的不行吗?哎呀!这生活所迫呀!后来我想,说生活所迫的导演、演员,没一个是穷的!他真没饿死!他也饿不死!”

其实,世界上的诱惑千千万万,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有借口为自己解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态度”。如同总有借口为自己解脱一样,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同样有理由说出那两个字:拒绝!

对比他人,我们再看姜文的两部扎实的、硬梆梆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我们不能不对姜文心存赞扬。

因为写作本书,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姜文的条目。很有意思,众多姜文的消息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姜文的电影,而是姜文的狂,姜文的个性,姜文的“不好伺候”。

我在想:姜文看到这些消息后,会是个什么样的反应。姜文会高兴,还是不高兴,还是无所谓。

其实,姜文是一道风景。欣赏风景重要的是:要有欣赏风景的眼睛。

“风景为欣赏风景的人存在。”

在评述姜文的文章中,记者们还爱称姜文为“天才”,也有记者称姜文为“英雄”。

我觉得,首先,姜文是一个悟性极佳的导演,或者说,姜文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仔细想来:现在许多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无论是导演、编剧、演员、教师……其实,他们跟电影关系很远,或者说:这本来就是一个误会。他们的才华可能更大,他们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商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一个颇有建树的“电影理论权威”,或者一位卓越的中国电影的领导者。他们只是和电影的关系很远。

其次,姜文是一个真挚的、可以信赖的朋友。

认识电影:

在关于电影的认识上,与那些纸上谈兵的,或者只讲究技巧、一味模仿大师的电影导演的观点不同,姜文对电影的理解准确、深入。

1.电影是表现自己:

首先,“何为电影?”──这是每个电影人必须回答的问题。许多人都会为此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姜文的回答简单朴实:电影是表现内心,电影是在拍自己心里的故事。

一次,姜文和我讲起这样一个事情。他在美国的时候,一次去一个朋友任教的大学看朋友讲导演课。朋友上课的时候不是讲高深的理论,而是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大家轮流讲,学生们的故事各种各样。最后是一个韩国学生,他的英文不好,他磕磕巴巴的讲了他奶奶的故事……教室里的学生开始心不在焉,后来教室静了下来。最后许多人流下了泪水。奶奶感动了他们。──这就是电影。

我向姜文讲起了一位我身边的、小学三年级的小姑娘。小姑娘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急了急了》。作文的主人公是小姑娘的妈妈。妈妈总爱着急,什么事情都着急,屁大的事儿也着急。于是,作者干脆给妈妈起了个外号叫“急了”。《急了急了》这篇作文就是写妈妈(“急了”)急了(着急)的事情。

小姑娘兴致勃勃地把这篇作文交给老师。几天之后,作文发了下来。老师给了个很低的成绩。老师的评语是“无谓的重复”。

我对小姑娘讲:“孩子,你的这篇文章不仅是‘好’,它简直是‘厉害’!首先,你的文章妙趣横生,好玩呀。其次,你是在写你身边的生活,你在写你自己,在写你的妈妈。最后,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有你自己的发现。你居然将‘急了’这个动词变成了妈妈的名词。你知道‘红豆’这个词吧,在美国人的眼中,红豆只是一种食物。美国人提到红豆,他们想到的是煮粥,或者做豆沙。可是,在中国人的眼中,红豆可不仅仅是煮粥和做豆沙的,红豆还代表着“爱情”和“相思”。而这就是因为唐代王维的那首《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孩子,你的这篇《急了急了》,也是王维的《相思》诗呀!。”

小姑娘激动地望着我。小姑娘的眼睛中闪烁着异彩。后来,这篇《急了急了》参加了全国少年作家作文大赛。并荣获二等奖。小姑娘神气活现地前往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其实,《急了急了》这篇习作未必多么出色。但是,它包含了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道理:“艺术是自己的发现。艺术是表现自己。艺术是从自己的心中长出来的。”

2.电影是拍心情:

电影是灵动的,电影是有生命的,电影是拍心情。

一次去姜文家,我俩在很大的院子里相遇。事后,姜文讲怎样拍摄我们的这次相遇。

常规的拍摄方法是:先拍我走向姜文(镜头1),再拍姜文走向我(镜头2),再拍我们相互走向对方(镜头3、4、5……),最后拍我们二人握手(镜头X)。

如果是长镜头的话,就始终拍我们中的一人,直到二人握手。

姜文说:不对。电影不是拍过程,电影不是记录。电影是拍“见面”:

“数年不见后,你见到我,我见到你。”所以,根本不该有两人相互走向对方的过程。就是远处一个行走着的苏牧,下个镜头是苏牧、姜文握手。

再如拍摄开车去一个人的家。现在电影通常是拍这个人如何驾驶汽车,如何加速,如何减速,如何转弯,如何到达。电影不是这样的。电影是拍心情。我为什么去他(她)家,此时此刻他(她)在做什么,见面的一刻我该怎样,他(她)会怎样,之后会怎样……──这才是人们想看的,这才是人们要看的。

观众在电影中要看的不是“过程”,而是“心情”。

3.电影的力量源自细节:

我对姜文一个深刻印象是:他对细节的感受异常敏锐,而且,这种细节是电影的。

姜文多次和我谈到马丁·西科塞斯。姜文很喜欢他。

姜文:“没事的时候我反复地拿《愤怒的公牛》过过瘾。我他妈特爱看这片。我那时也听不懂英文,觉得他妈这片子过瘾。还喝杯酒……我觉得他拍的片子有兴奋点,他是个很兴奋的人,电影好不好看,就是看它能不能让你兴奋。电影中缺少这种兴奋的东西,什么好故事,都能拍糟。好莱坞很多片,制作挺棒,他妈看了不兴奋,什么玩意儿!不是说里面有天崩地裂就兴奋,我觉得马丁·西科塞斯就能叼住你那根兴奋的神经,我觉得我们中国好多片拍得糟,不一定故事不好,关键是导演弄的这事是瘪的。他不兴奋,或者是他不敢于用兴奋这种方式说事。”

姜文告诉我,一次马丁·西科塞斯向他谈到电影细节。西科塞斯说,他记得小时候看到一群黑帮在街上走,他们的皮鞋底儿是新的,底子新的时候亮亮的,硬硬的,踩在有沙粒的柏油路上,发出咔啦咯叻的声音。他觉得那种感觉太美妙了。后来西科塞斯在电影《好家伙》里用高速拍过这个场景,他没法忘记那个记忆,一想起来他就激动。

难怪西科塞斯的黑帮电影会如此富有诗意。其实,在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我们感受到的许多正是这种建立在电影细节之上的诗意。

电影是表现自己的内心,电影是在拍自己心里的故事。电影是灵动的,电影是有生命的,电影是拍心情。电影是用鲜活、灵动的电影细节支撑、表现。──这些是姜文电影成功和姜文成为一个优秀导演的主要原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umuf.com/smjg/5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苏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