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蒙古包(资料图)
打响文化品牌唱响团结欢歌
—乌拉特中旗民族团结进步
工作系列报道之三
六月,来到乌拉特草原,所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投资30亿元的地藏石材加工园正在进行“四通一平”工作,投资45亿元的乌拉特中旗大乌淀石墨产业集聚区已经奠基,中核龙腾MW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开始注入导热油……一时间,乌拉特草原热火朝天的生产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复工复产的画卷徐徐铺开,到处激荡着发展工业的热潮。草原上一曲悠扬的蒙古长调,正在吟唱着乌拉特中旗发展的故事:牧人放下羊鞭走进工厂,草原上的工业经济迈开了铿锵步履,在转型发展的主动仗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蜕变。
如果说乌拉特中旗“工业浪潮”令人瞩目,那么,与之相伴而来的“民族文化风暴”则更让人惊叹:每一个苏木镇场都在精心铸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每一个村组都在努力张扬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一个牧户都在刻意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大力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唱响一曲曲民族团结欢歌。
祭敖包(资料图)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乌拉特中旗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色,一直以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始终强调民族的东西不能丢。全旗整理出乌拉特原生态民歌余首,并通过举办千人演唱会的形式进行传唱。旗里每年举办腊月二十三广场祭灶活动,并出版了《溯源文明》系列丛书和《草原雄鹰》、《乌拉特民歌集》、《回眸草原》大型画册等。连续举办多届乌拉特民歌演唱会、乌拉特民歌坐唱等活动。为加大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乌拉特中旗积极扶持“乌拉特”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医药发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乌拉特民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乌拉特传统婚礼、乌拉特铜银器制作工艺等多个民族传统文化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旗共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项。
文艺汇演(资料图)
每年的盛夏,都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从年开始,每年的6月到8月期间,乌拉特中旗都会开展红红火火的广场文化系列活动。为了丰富和拓展活动内涵,在巩固提升既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年该旗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鸿雁”文化艺术节,目前已连续举办八届“鸿雁”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演,让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增进彼此感情、深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逐一翻阅乌拉特中旗各个苏木镇场依托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的“文化名片”,就会感受到这片草原独有的文化激情:海流图镇“广场消夏文化艺术节”美名在外;石哈河镇的高台梁文化源远流长,巴音乌兰苏木素有马文化之乡的美誉;川井镇的草原风情节吸引众多游人,呼勒斯太苏木是“鸿雁”的故乡……到目前,全旗12个苏木镇场形成了“一镇一品、一苏木一特色”的文化品牌局面。乌拉特中旗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内蒙古鸿雁文化之乡”“蒙文长篇小说之乡”“戈壁奇石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
文化阵地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乌拉特中旗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和扶持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全旗各基层文化站、嘎查村(社区)文化室在内的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草原书屋已实现各嘎查村(社区)全覆盖,建成文化站12个,综合文化活动中心95个,文化广场处,文化大院11个,文化户15家,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
蒙古族学校师生走进蒙古包学习传统文化课(资料图)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为让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的种子在校园孩子们的心中深感发芽,乌拉特中旗不断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突出乌拉特民俗特色,将民族特色教育搬到课堂上。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学校开设舞蹈、音乐、马头琴、摔跤、蒙古长调等11门特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门民族特色课。乌拉特中旗蒙古族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举行隆重的晨间哈达问候礼。各所学校还将民俗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在牧民家的草场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草原,走进蒙古包,亲身体验蒙古族传统生活用具的使用方法,感受熬奶茶、套马、牧羊等牧民的真实生活,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
年,乌拉特中旗承办“全市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选手们在进行驼球比赛(资料图)
通过几年来的传承与发展,草原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等典型元素为代表的民族文艺迅速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有很多民歌在老百姓中广泛传唱。秦长城、新忽热古城、阴山岩画等从种历史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那达慕、祭敖包等活动展示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或万马奔腾于草原的月光里,或轻歌曼舞于消夏广场上,主旋律响彻正在崛起的乌拉特草原。
擀毡(资料图)
在这片热土上,各族人民共同描绘了一幅多民族、多文化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文化绚丽画卷。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展示乌拉特中旗民族团结的一个窗口。(梁震英)
监制:张和平审核:叶茂挺
编辑:沙日那楠丁
联系我们新闻线索-